□徐银标
2021年国家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和2022年出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目的是为家长减轻身上的教育负担,减轻学生繁重的作业负担。在此背景下,教师如何进一步提升作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规范性,增强作业实施的有效性,让学生高效学习?基于此,本人针对在“双减”政策下如何优化八年级地理作业设计进行简单解析探讨。
一、作业布置中面临的现状
(一)作业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规范性。
(二)作业缺乏趣味性和多样性,反馈性不够。
二、“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设计基础过关、能力提升、探究拓展和综合实践四种作业类型
本人所在学校是一所乡村学校,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对应层次的作业,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教学一课时内容设计6道题,基础题3道(一般为选择题),提升题1道(读图分析,多为填空题),思维拓展题1道(一般为问答分析题,选做),综合实践1道(选做)。作业的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问题的情境之中,通过时间探究活动,探索地理知识,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道理。另一方面,教师布置作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精准把握学情,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作业内容。比如作业可从“基础过关”“能力提升”“探究拓展”“综合实践”四个层次进行设计,其中“基础过关”是对已学知识的练习和巩固,很容易,全体学生必须完成:“能力提升”略有难度,对于中等偏上的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探究拓展”难度较大,有利于优秀的学生进一步强化知识,灵活运用。“综合实践”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及从简单调查问卷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立足课堂,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双减”之下,教师更应该将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贴近生活实际、内容广泛、生动有趣、形式多样、题型多样的作业。运用野外考察法,换种方式布置作业,提升知识理解力。在讲授《黄河的开发与利用》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运用野外考察法,让学生放学后到校园外、家的附近、野外等进行考察,从下面布置的作业中选择一至二个完成:“①观察水的颜色,什么地方的水较清澈,什么地方比较混浊?②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③如何保护黄土高原的水土?”这时学生纷纷记下自己选择的作业,第二天上课,一组组长黄某某第一个举手说:“老师,我选择的作业是①,我发现上游如果只有黄土的地方,那么它附近水沟里面的水颜色较黄,比较混浊,水里含有土或沙等;而如果是有草地或树木的地方,那么它附近水沟里面的水就没有那么污浊,比较清澈,水里的土和沙也很少。”等他讲完,马上第三组有同学举手了,我立刻请她回答:“老师,我选择的作业是③,我从水的颜色联想到黄土高原的保持水土的方法可以是,在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中游对黄土、沙石进行加固,在合适的地区建设堤坝,保证其不具备较大的斜度;加强植树种草,充分利用植被的水土保持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过多的雨水直接对裸露的黄土高原进行冲击!”
学生通过校内校外亲身经历的真实环境,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和感受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尝试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增强实践操作行动力,培养乐于合作、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在实践中真正理解知识,迁移知识,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