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溪明月公园出发,沿南河北绿廊西行7118米,就来到京冈街道京北村塔脚渡。这是京冈古村载于地方志中2个渡口中的一个。在本系列第136站,我们探访了这两个渡口中的河头渡的历史,时隔2个月,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又踏上了探访塔脚渡历史文化之路。
□记者 蔡逸龙
第一个名字:客埠渡
塔脚渡位置图。阿 龙 制图
清乾隆《揭阳县志》渔湖都图上的客埠渡。阿 龙 截图
塔脚渡。郑楚藩 摄
据1991年《渔湖镇志》载:“塔脚渡(又名龟山渡):京北至潮阳港内,京北村所有。木机船2艘。”
但塔脚渡和龟山渡却不是这个渡口最早的名字,我们在清乾隆《揭阳县志》上渔湖都图上查到,南河弯道京冈村西侧连接潮阳的渡口,名字为客埠渡。在客埠渡南河上游处,有渡口渔湖桥渡;在下游处,有另一个渡口则为河头渡。渔湖桥渡当位于渔湖桥附近,因此,在渔湖桥渡和河头渡两个渡口之间的这个叫客埠渡的渡口,无疑就是今天的塔脚渡。
我们又在1994年《京冈志》上查到:“塔脚渡亭:塔脚渡原名客埔渡,原无亭,过往行人待渡,常遭日晒雨淋之苦。清光绪年间(1875~1908),孙艳淑(孙定安孙女、丁日昌二公子乃潜妻)一次归省,在此遇雨,无处躲歇。过后,便捐资修建此渡亭。”
虽然渡名出现与清志“埠”同音不同字的“埔”,然两字之义接近,可以视为同音异形误植。
那么,客埠渡又是如何得名的呢?
据乾隆《揭阳县志》载:“涵元塔在渔湖都界、潮阳客埠山上。”原来,客埠渡的名字,来自南河西岸潮阳境内的一个小丘陵客埠山,渡因位于山脚,因而得名。
京冈“七蛇会龟”传说
客埠山也有别称“龟山”,因状若乌龟,龟头伸向渡口方向而得名。
京冈位于榕江南河河湾地带,古时,有7条河汊注入南河,形成河汊交错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南河西岸的龟山相映成趣,当地群众遂称这一景观为“七蛇会龟”。
据曾任京北村党总支副书记,现为京北村福利会会长的老同志孙怀农介绍,位于南河东岸京冈一侧的7条河汊,当地人称7溪港,分别是林西港、柚园港、网港、渡头港、下港、娘宫港和庵边港,7条溪港蜿蜒流过,状若7条游蛇,注入南河,这“七蛇”不论南北,港口皆朝向对岸的龟山。而龟山之“龟头”也延伸至江边,像是入水形状,两相对应,中间榕水潺潺,如“龟蛇”悄悄私语。当地人因地象形,故称京冈为“七蛇会龟”胜地。
本来,“七蛇会龟”只是将地理概貌形象地以动物形状描述出来,但富于想象的人们,在口口相传这个地理形胜过程中,又衍生了这样的传说:龟山上的这只龟,是一只恶龟,日间隐藏南河西岸边,夜里常爬过东岸,毁食谷物、残害生灵。
这个有点儿“恶搞”龟山的传说,在后来建造起涵元塔后,更成为“塔似大铁钉,把恶龟钉死,南河东岸尔后物阜人丰,经济发达”的建塔因缘之伏笔。
渡因涵元塔建成而改名
涵元塔1932年重修后全景图(原载民国《揭阳县政府县政概况》)。网友“凤里小民” 提供
客埠渡名字开始变成塔脚渡,是来到明天启七年(1627),渡头西岸的潮阳境内客埠山上建立一座高塔,渡正位于塔脚,因而得名。但这个名字是作为客埠渡的别称使用近200年后,再逐渐取代客埠渡的,因为,我们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刊刻的《揭阳县志》上查到的,还是客埠渡的名字。
在客埠山建起的这个载入史册的涵元塔,镌刻着揭阳的一段人文历史——“借地建塔,以增形胜”的故事,400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当时倡导修建此塔的是揭阳县令冯元飚(本系列第124站“双溪嘴”有他的故事)。明天启六年(1626),浙江慈溪进士冯元飚被调任揭阳县令,他到任后,看到揭阳县城的西北方有高山作屏障,而东南方则是一片平原,地势低洼,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揭阳京冈对岸的潮阳县,提议在别的县域内借地建一座塔来增强形胜。他遂于次年借地潮阳的山上建塔。
乾隆《揭阳县志》记录了这件事:涵元塔,在渔湖都界、潮阳客埠山上,为县之巽方。天启七年,知县冯元飚倡建,以增形胜。有联云:“印光西渡浴南离瞻璧曜奎躔瑞应当年舟楫;魁垒东骞仪北斗首烽销欃息淳还满地桑麻。”工未竣而去,崇正(祯)十三年(1640),邑令倡率绅士落成。凡七级,高十六丈,广十八丈,并建庵于山椒。
涵元塔高43.4米,分七层八面,为砖石结构。其名字很有文化色彩。其时,建塔是为使揭邑涵弘万象,人杰地灵,元气聚敛,胜景常存,故名“涵元塔”。而因该塔所在之客埠山又名龟山,当地人称之为“龟山塔”。
建造涵元塔历时13载,从此为揭阳、潮阳两地增添了一胜景。明代揭邑名士黄奇遇撰写《涵元塔记》时不吝赞美之辞:“循其址而仰眺焉,则见隆隆乎孤峰之插碧汉也!爰陟其颠而俯瞰焉,则见泱泱乎静影之界中流也!”
在开建涵元塔的第二年,即崇祯元年(1628,农历戊辰年),揭阳县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辜朝荐同榜高中进士,成为揭阳文运中的一件盛事,史称“戊辰四俊”,塔虽未建成,但“建塔以增形胜”之举在当时显然已经得到佐证,因此涵元塔陡增了一份神奇的色彩。而这个位于京冈西侧的宝塔,也成了京冈、渔湖乃至揭阳的文化象征。
建成后的涵元塔经历了明崇祯十四年(1641)5.75级、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6级、民国六年(1917)6级、民国七年7.25级,以及历代几十次强台风,依然完好无损。
民国二十一年(1932),揭阳县长谢鹤年牵头与揭阳众士绅一道,花了2000多银元雇用工匠、购买材料,用2个月时间将涵元塔修缮一番。但是大约在20年前,由于雷击等自然灾害,塔已经成为危塔,塔门也因此紧闭多年,不曾对外开放。
涵元塔虽然是揭阳出资兴建,算是揭阳风水塔,但地是潮阳的,因此如飞地般,人们又称之飞塔。
因地处潮阳县境,1993年,涵元塔被公布为潮阳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入选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塔脚渡因塔增辉
正在修缮的涵元塔。郑楚藩 摄
2022年的涵元塔。林碧鸿 摄
没有建造涵元塔之前,客埠渡只是一个十分平常的渡口,作横水渡时只往返于对岸的潮阳县港内村,作长水渡时可溯水到达揭阳县城,顺水直达汕头。
涵元塔建造之后,塔脚渡的名字逐渐取代客埠渡,毕竟,高耸的涵元塔是一大景观,方圆几十里都可以望见塔影,而涵元塔的名气和传奇色彩更是远近闻名,因此,以塔命名的渡口也就跟着塔有了名气。
涵元塔是揭阳建的,其时捐资建塔,京冈村出了不少力,建塔的材料也多由京冈经客埠渡运达。涵元塔建成之后,成为一处游览胜地,塔脚渡也因此成为一个交通道口,也完全由京冈人负责经营。
据《京冈志》载:塔脚渡,早年为宫后村所有,渡金收入归该村,该村人过渡免付钱。建国后收归京冈集体所有,至1989年改建,现在一般手扶拖拉机可通。现为京北村管理。
宫后村即今天的京北村宫后围,即渡口所在的地为宫后围管辖。
采访组在塔脚渡搭乘水泥机动船前往南河西岸参观涵元塔,据负责开船的孙师傅介绍,西岸潮阳境内的渡口、渡亭和连接村道的渡口水泥路等基础设施,都是近年京北村出资改造的。历史上,渡口为京冈所有,因此管理上完全由京北村负责。而渡口附近的潮阳区灶浦镇当地村委会,也会同京北村协商解决一些道路照明、交通安全等问题。
孙师傅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塔脚渡一直在服务往来京冈和灶浦两岸的群众,不再承担长水渡的职能。自滨江大道贯通和南河北绿廊建成后,专程前来游赏涵元塔的人多了,因此每天都有一些游客专门前来搭渡,大多是上船后就交待说还要回来搭渡。
我们采访时,正遇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部门在对涵元塔进行修缮,塔身周围搭上了脚手架。通往宝塔的山路也暂时关闭不对外开放。
孙师傅估计,涵元塔修缮完工后,会有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
塔脚渡名有微妙变化
滨江大道塔脚渡导引牌标为“京北渡”。阿 龙 摄
炮台京北渡。网 图
采访组在塔脚渡采访,但在滨江大道南河北绿廊的指示路牌上,却见到“京北渡”的标识。
塔脚渡所在的村子是京北村,这个标识可以理解为京北村的渡口,但让它来取代历史悠久的塔脚渡名字,却是不妥的。毕竟,塔脚渡是《渔湖镇志》《京冈志》等地方文献记载的名字,而“京北”最早出现的时间,当溯至1952年,当时的渔湖区政府将京冈村析为京北、京南两个小乡,后经两度废置,直到1973年成立京北大队,京北的名字才固定下来。用村级地名京北来作渡名,时间显然是短了。
塔脚渡不能更名为京北渡的最主要原因,更在于一个县级政区里头,不能同时出现两个相同的地名。
在塔脚渡南河下游10.4千米的榕江炮台段上,已有一个叫京北渡的渡口,这个渡口早为人们熟知:省级非遗名录“苏六娘传说”中的桃花过渡、历史事件南昌起义军南渡榕江的渡口,就都发生在这个渡口。
京北渡的名字,得名于潮阳县直浦渡京北乡,渡口北岸为揭阳炮台。虽然潮阳的京北乡后来析为关埠镇巷内村、巷口村和庄厝村,但京北渡的名字一直在使用。
塔脚渡有文化胜景涵元塔的塔为渡名,影响自是不可小觑,即便是京北村的渡口,也完全没有必要跟着京北渡重名,造成地域上的错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