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珊
除夕,家庭团聚,守岁翘首。然而,除夕应该更有点仪式感,不仅是传统的团聚,更是一个自我生命成长的仪式。让我们穿越千年,与苏轼一起品味这个独特时刻带来的深沉情怀。
1062年,风华正茂的苏轼于陕西凤翔府任职。27岁的他,虽初涉官场已显锋芒,却始终坚守自我警醒与激励。除夕,他独对黯淡星光沉思,感慨岁月如逝水般悄然逝去。更夫的鼓声缓缓传来,每一次敲击都沉重地敲打着他的心,提醒着时间的无情流逝。随着灯油将尽,火苗跳动着最后的光辉,而北斗七星斜挂夜空,似在诉说宇宙间永恒的奥秘。苏轼深感时光宝贵,意识到青春易逝,激励自己珍惜当下、奋力前行,不让梦想破灭。情感澎湃中,他挥毫泼墨,以《守岁》诗篇自勉:“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展现了他对时间流转的深刻感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然而,官场并非一帆风顺,中年的苏轼在波谲云诡的职场中挣扎前行。1072年除夕,苏轼在杭州衙门出任通判,处理新法下私盐贸易所引发的百姓拘禁事宜。囚犯们因生计所迫而铤而走险的身影,触动了他的心弦,使他泪眼蒙眬。在《加班》这首诗中,苏轼笔下的情感喷薄而出:“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流露出对那些不幸者的怜悯和对自己无力回天的自责之情。他沉痛地总结道:“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不仅映射出他将官职视为谋生手段的现实态度,更折射出一位地方官在官场重压下的苦涩与无奈。
命运的车轮不停向前滚动,次年他便奉命赴常州赈饥。除夕,船抵达常州城外,为免扰民,他选择留宿运河舟中,在摇摇晃晃的船上枕眠。他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写下“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抒写对简朴而漂泊生活的接纳;又以“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醉后饮屠苏”表达生命的乐观。在这份自我牺牲和乐观中,我们看到了苏轼面对挑战不再迷茫,而是表现出了责任与担当。
晚年的苏轼,在长年贬谪的困境中,依然保持着豁达的心态。1096年,苏轼已在惠州被贬多年,生活艰辛,贫病交加。除夕,春寒料峭中,61岁的他与93岁的吴复古,围坐在牛粪火旁,烤着芋头取暖充饥。在这份简朴的晚餐中,苏轼感慨万千,提笔写下《要饭》一诗,以“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的自嘲笔触,幽默乐观地描绘了他们的生存境遇,以及对于世事的超脱。这种人生态度不仅是对艰辛的应对,更是对责任的积极担当,使得苏轼在贬谪岁月中独特而坚定地绽放出生命的光辉。
苏轼的除夕情怀,宛如一幅多彩的交响画卷,展现出激情、坚守和豁达的多重层次。初为官员时,激情洋溢,积极进取;中年面对官场压力,反思人生与责任;晚年贬谪岁月,以豁达态度应对逆境。苏轼留给后人的,是他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愉悦。
我们或许无法企及苏轼的境界,然而在除夕,却能与他的心绪相随。在灵魂的深处,领悟他留下的岁月印记,细细品味生命的细腻与甘美。

李海波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