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安顺
有人说,元宵佳夜,是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中国的情人节,也是丰富精彩的诗之节和灯火节。那元宵佳夜,佳话多多,说不尽,也道不完。早在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可见元宵节,是从“敬神送年”的风俗演变而来。汉文帝时,正式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于是中国就有了正月十五过元宵节的传统,承袭千年,至今不衰。正月十五日,人们为了庆贺第一个月圆之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如吃元宵、观灯、猜灯谜、舞狮、舞龙……真是“上天月明一空朗,下地彩灯万户春”。此时,大地回春,一元复始,在元宵之夜后,便迎来了春和景明,天地回暖。
元宵佳夜,历史上有许多传说、故事、灯谜、诗文,主要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感怀。其中,那些充满智慧的佳话和警句,更让人迷恋感怀。唐朝大诗人卢照邻,这样描述元宵节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北宋贾似道,在镇守淮阴(今扬州)时的上元灯节,摘唐诗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最早的元宵灯联。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投机,朱棣出上联试秀才的才情:“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因为“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听后大喜,赐秀才为状元。清朝乾隆皇帝,有一年元宵节带着一群文武大臣观灯,兴起时,命大学士纪晓岚挥笔写了一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据说纪晓岚此举,不仅没有得到赏赐,相反因为个性张狂,得罪了许多大臣。
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于元宵节路过某地赏灯,有一大户人家高悬的走马灯上有一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并以此联招亲。王安石一时对答不出来,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立即以招亲联应对,从而考取进士。他归乡路过那户人家时,闻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出联应对,于是被招为快婿。一副偶然巧合的“拿来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的两大喜事,虽为传说,却成为一段佳话,令人心驰神往。清朝张英、张廷玉父子,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老宰相在一年元宵佳节,因张灯挂彩而起兴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宰相廷玉,思索片刻后,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民族英雄林则徐,在他九岁那年的元宵节,老师给学生出对子:“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众人无言,只有林则徐对曰:“打一声锣代天地行威。”后来的林则徐,也正是如诺行威,名震了古今中外。
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日。封建社会的年轻女子,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元宵节时,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那元宵灯夜,便成了中国古代情人相会的大好时机。传统戏曲中的陈三和五娘,就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并一见钟情的;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和好如初;《春灯谜》中的宇文彦和影娘,也是在元宵节私订爱情,从而如约美好人生。明代大画家唐寅,是一位风流才子,曾经借元宵赏灯作了一首爱情诗:“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宋朝欧阳修也在《生查子》中借咏灯描写爱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大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写得极为传神:“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描述元宵夜的良辰美景,佳期心境,实为歌咏爱情的经典妙言,成千古美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