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纯
现代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迭代更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任务,其中劳动教育作为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抓手。新课标将“学科融合、寓教于劳”作为教育的重点方向。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需要我们结合实际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挖掘数学教材,融入劳动教育思想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课本上的内容看起来和劳动教育没有关系。相对抽象的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有点难以理解,但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发现,其实很多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如:在一年级上册,学习认识“0”的时候。教材呈现了温度计、电话机、开关、尺子上的“0”;在学习分类时,呈现了淘气和笑笑的房间;学生初步认识钟表,教材通过例题让学生观察大树的影子来判断时间。这些知识都源自于生活,以劳动为本,数学与劳动生活的密切联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此可见,数学中蕴含着劳动教育资源,在数学教学中以数学教学内容为主,融入劳动教育思想。
二、创设情境教学,融入劳动能力教育
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有效融入劳动能力教育。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时,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看看笑笑的房间(课件展示),她整理得这么干净,这么整洁!你们想知道她是怎么整理的?”学生自主交流讨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把同一类型的东西像这样放在一起叫做分类,分类能让生活环境变得舒适又美观。”接着,再出示淘气的房间情景图,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分类的方法和理由。学了分类方法后,请学生练习整理自己的书包。引导学生懂得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在生活中做有意义的事情。同时,布置学生回家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干净,有序分类,强化课外实践,做一名生活劳动小能手。
三、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劳动技能和感悟
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都很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实践出真知。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与同伴之间协同合作,认识到自己动手操作实践之后,再去思考,才会有所收获。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时,我先设计学生剪窗花活动,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使到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劳动的整个过程。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感受轴对称图形之美,进而体会数学与劳动结合创造之美。又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密铺》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动手设计基础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并按照自己设计的基本图形拼出漂亮的图案。然后小组合作,看看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比老师一味说教,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将更深刻。又如,在四年级下册,教学《三角形分类》一课时,也同样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探索运用“三角形稳定性”找出一些案例。学生都很兴奋,争先恐后找出了很多案例:如电工安装电线、空调的支架,自行车车架,篮球架……再如:在每次大扫除时,开展“找一平方米”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感知一平方米有多大,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实现了劳动与数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以数学知识作为切入点,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劳动意识,让学生手、脑、心并用,在关键处深化对数学的理解并提升劳动技能,增长劳动智慧,在数学学习中增强劳动教育技能和感悟。
面对现在学生“劳动缺失”的现状,劳动教育变得尤其重要。而把劳动教育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在日常教学中还是比较少的。这就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中,利用数学素材,创设情境,开展活动;在生活中,对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行更多培训。多渗透劳动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小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