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
·春好正是耕种时
·前两个月我市外贸进出…
·聚焦重点工作 精准…
·用绿色家底守护高质量…
·筑牢校园体育安全“地…
·税惠“春风”暖农心 …
·凝聚乡贤力量 赋能“…
·广深港高铁“灵活行”…
·滥用“国家安全”是全…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
·前两个月我国人民币贷…
·烂漫春光好 周末赏…
·展现“中华战舞”英姿
·来稿选登
·笔书有感
·佳作赏析
·论书法中的疾涩之道
·瓷器釉彩种类之釉下彩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论书法中的疾涩之道

时间:2024/3/17

  李志宏

  冯武的《书法正传》中记载:蔡邕的女儿蔡琰述她父亲书法时说:“书有二法:一日‘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矣。”他所说的“疾”就是快;所说的“涩”就是笔不从纸面上滑过去,使其发生摩擦,点画乃有力。

  中国书法的独特之处在于用软笔写字,使逆势与纸摩擦,所谓“唯笔软则奇怪生焉”,笔太硬了,难以写出生动点画。借助毛笔的软,在书写的时候,大小、长短、方圆、肥瘦、枯润错综而用,变化莫测而得高妙之境。因为笔软,行笔的时候要做到“疾”而“涩”,才能发挥其神奇功用。古人借助比喻论书法运笔的言论五花八门,有张旭的“挑夫争道”,有苏东坡“逆水撑船”,前者说的是“涩”字,后者说的是“逆”字,都是说书法的运笔之法,即用笔的逆势涩进和纸发生摩擦,使得点画遒劲。

  在书法创作中,追求“涩”相对容易,做到“疾”则难矣。慌忙快写,其病在乱,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人运笔中的“一画三折”说到“涩”,但是没有展开分析,比如只说到笔画的首尾,没有说到中截,“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只说到起画和收画,至于中截必须停顿却未曾说到,因此,宋代以后的书法家就渐渐忽略了“涩”的意义了。我以为,写字还是要讲究速度的,特别是使转之处不能慢,“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着纸而成画是笔锋的作用,所以要合理使用锋毫的力,使得字刚劲有力。

  这里还涉及到提肘悬腕执笔的问题,古人认为写字的时候就连左手也要用力,与右手“称翼如之势”,免其偏枯,乃能用全身之力。包慎伯《自题笔阵图诗》说:“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这是运全身的力到毫端的说法,但是他说的无名指的力能和大指的力相等,则字未有写不好的,这些话很可靠。因为无名指最难用力,要下相当苦功。大指是容易出力的不必说,所以无名指能用力了,其余各指就不成问题而能齐力了。

  “涩”固然由于善用逆势,善用摩擦,但指不得力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初次用“涩”,是用全力行笔缓慢,稍作停顿,等到熟练的时候,书写自然是健笔如飞,中间的顿挫蓄势,就连自己也不觉得了,这是因为能惯用“涩”,使手成了习惯,就无往而不“涩”了。若一出手就求快,势必圆滑直接,缺少含蓄之美。特别是不能快而强快,更是忙乱而失度,实不可取。快和用力紧密相关,如同拳术家打拳要快,不快就没有力,可见“疾”字之重要,快可以提高其摩擦力,提高其“涩”的程度,但初学不宜快,所以要从迟入手,从“迟涩”进到“疾涩”,这也是写字应该关注的问题。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