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文旅融合、科技赋能、…
·《揭阳市“城市建设年…
·六项特色文旅活动热情…
·为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
·向“新”而生的多种路…
·水利部针对南方强降雨…
·深化研究宣传 讲好…
·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
·科技赋能,共享美好
·合力推动外贸“质升量…
·让群众“近”享健康服…
·提升群众防范经济犯罪…
·使用不当,小心吹风机…
·京东零售助力揭阳电商
·基金监管同参与 守…
·为车主提供了更大的灵…
·多因素推动假日汽车消…
·新车上市
·揭阳车讯
·敦煌石窟百讲 (节选…
·苏轼的旷达与坚守
·生命真好
·【新书荐读】
·钩绣编织画《清明上河…
·让古老戏曲焕发青春光…
·如何让“变美”更安心…
· “鱼航员”状态良好
·国潮新风焕古城
·重庆警方通报“胖猫”…
·洞庭湖区非法采砂挖空…
·台湾民众集会痛批民进…
·以军空袭加沙中部难民…
·约80万巴勒斯坦人逃…
·刚果(金)军方说挫败…
·日本:熊“袭警”致两…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民间艺人陈慕光将多种潮汕传统手工艺融于一体,历近5年之功完成鸿篇巨制——
钩绣编织画《清明上河图》很惊艳!

时间:2024/5/20

  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以其细腻的笔触、精湛的画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当时汴京繁华的盛世图景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被誉为“绘画之祖”“天下第一画卷”。多年来,以此为表现题材的刺绣、木雕、剪纸等传统工艺美术品已屡见不鲜,但是,当60多岁的潮汕阿姨陈慕光,历近5年之功制作完成的手工钩绣编织画《清明上河图》一经面世,仍然新人耳目、震撼人心。

  手工钩绣编织画《清明上河图》集钩花、刺绣、编织、华美花边庚绣等潮汕传统技艺于一体,人物神态万千,牲畜动静有致,屋宇亭阁鳞次栉比,细节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立体感和民间特色,不仅再现了传世名作的风采神韵,更展现出潮汕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手工钩绣编织画《清明上河图》。陈慕光 作

  手工钩绣编织画《清明上河图》(局部)。陈慕光 作

  □记者 蔡烨华 通讯员 曾广锡

  精心“勾画”   再现传奇经典画作风采神韵

  手工钩绣编织画《清明上河图》采用长卷分幅形式,由七幅各长84厘米、宽46厘米组成,总长度为588厘米。看,画面上繁忙的汴河、繁华的街市、熙攘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车马、鳞次栉比的楼房瓦舍、弯曲的小巷、宽阔的大街、高耸的城楼、炊烟缭绕的小船人家、远道而来的驼队……从春意盎然的自然风光,到喧嚣繁华的市井生活,再到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统统在“画布”之上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原作中814个神态各异的各色人物,73头牛、骡、驴等牲畜,20多辆车、轿,29艘大小船只,30多栋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物,以及山河树木都被精钩细绣,栩栩如生。其中,每个人物的高仅有5厘米、骆驼高6厘米、轿子高7厘米,建筑物高低不一,有8厘米高的房屋,也有38厘米高的城楼。如同画家笔下百态纷呈、细节万千,这幅手工钩绣编织画亦无一处馀力。

  “从用料、配色到工具、到制作技法,都有诸多讲究。每一个小小的图案或景物,都需要深思熟虑,甚至是反复调试,以期能用最怡当的技法去获得最好的效果。”陈慕光解释道,这也正是她的作品如此栩栩如生的原因。这幅手工钩绣编织画《清明上河图》,以传统手工钩花为载体,集手钩、手编、手织、手拍、手绣、贴布绣等工艺品种及抽纱、刺绣、编织、钉绣、华美花边庚绣等工艺技法于一体。她将潮汕多种传统手工门类完美融合,并将多种手工技法运用到极致,完美再现了张择端原画中京都汴梁的繁华盛况和民俗风情。

  令人惊奇的是,完成鸿篇巨制的陈慕光并非什么大师或知名艺人,她只是一位从财务岗位退休的老阿姨,此前也没有正儿八经地制作过大件的工艺品,更多的时候她是众人眼中那位心灵手巧的“邻居阿姨”。出生于1957年的陈慕光,是汕头澄海人,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潮汕传统手工技艺的兴趣和天赋。她8岁开始随母亲学习手工钩针通花技艺,后来又跟姨母学习毛线编织。20世纪60年代,潮汕妇女大多靠做刺绣、手钩花、捧筷织毛衣等手工艺活赚钱补贴家用,陈慕光在这样的环境中习得多种传统手工技艺,当时学校流行剪纸、塑料丝彩等,她也兴致勃勃学做,并且一学就会。年岁增长,兴趣愈浓,她看书琢磨,自学各种手工技艺,一有时间就会做一些手工摆件、公仔、吊袋、钥匙扣等,钩织衣服、做童鞋等更不在话下。

  “新冠疫情期间,哪儿也去不了,有太多的时间了。我就想着,自己年近70了,不如就用我所学到的手艺做成一件作品,留给后人欣赏。”陈慕光提起制作手工钩绣编织画《清明上河图》的缘由如是说。“刚开始只是做了其中的一幅,结果做完之后,大家都觉得很好,鼓励我做完一整卷。”陈慕光告诉记者,在家人的支持和众人的鼓励下,她从2020年春节后开始创作长卷。有了前期的经验积累,再加上不断地探索实践,陈慕光越做越入“佳境”。最终历经近5年的时间,她终于完成手工钩绣编织画《清明上河图》。

  从最初的临摹描绘、钩织编绣融合、到落款钉制成,一针针、一线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数次从夜阑人静到晨光微熹的默默“耕耘”,无数次拆了重做的精细调试。很难想象,没有惊人的毅力,实在是坚持不下来。对此,性格温和的陈慕光笑道,确实需要很大的耐力。有时候一改再改,总是不满意,也会有气馁的时刻,但更多的时候,看着手中的作品一天天成型,又觉得很“心色”(开心),“我们这代人,大多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不会觉得这过程有多苦。更多的时候,觉得既然决定要做了,就要做好它,不能半途而废。”提起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陈慕光显得很淡然,只有在谈起制作工艺时,她才会眉开眼笑,如数家珍。

  精妙之美  尽展潮汕传统工艺独特魅力

 

  陈慕光的钩织技艺十分娴熟。林碧鸿 摄

  陈慕光创作所用到的部分工具。林碧鸿 摄

  “每当看到这幅作品,最欣慰的是不辜负自己一生所学手艺,尽在这作品中淋漓尽致显现。”陈慕光告诉记者,选择《清明上河图》为题来创作,主要是这幅画是中国传世名画,为人们所熟知。而且图中人物、牲畜、建筑、船只、树木等众多,所表现的社会百态、市井生活内容丰富且接地气,能尽纳自己所学的手艺,也更能体现出整体工艺价值。“钩花是澄海的‘拿手活’,手缚起源于揭阳揭东,华美花边庚绣来源于潮州江东……这些都是潮汕传统的手工艺,能把它们集纳在一起,我感觉很有成就感。”

  据介绍,作品以402涤纶纱、全棉21支纱二股、三股棉纱二十四种色纱为原料,采用0至6号手钩针、专门制作的2毫米直径的不锈钢棒针(也称棒筷)、绣花规、手缝针等为工具,作品内容既有直接在衬底上绣制,也有逐一钩、编后再钉绣上去,表现的物象都高出底纹1至2毫米,浮凸中还有厚薄之分,富有立体感。人物的脸部、建筑物结构、树木的杈枝等,所有的线条直接用色线绣上。其他的是分色、分片或用钩针、或用棒针织制作好后钉绣上,每个人物按不同部位用钩针、棒针、手编等制作后拼成整体再钉绣上。人物的身体既有用15厘米长的钩针钩织的通花纹,也有棒针手织的“古钱目”“方格纹”,头饰、脸、身、手、鞋、帽、袜都用钩针,其中的帽子都是做好脸部再钉绣上。而人物身着的裙子、长袍、腰兜则纯手工进行“手缚”,树木的枝干用钩针“锁目”、树叶用钩针和棒针技法相结合织编而成杈枝用手工刺绣……平淡的叙述背后,凝聚着陈慕光一丝不苟的坚持和精益求精的探索。比如,为了展现汴河水纹,陈慕光就经过三四次修整才完成,采用了绿色线,用捧筷织法,底面用长钩针配搭钩针织完成,既展现出汴河的水波荡漾的动态和色彩的清新,又避免传统水纹刺绣让整个画面显得繁杂。在制作草棚时,她用了卡其、黄、灰三种颜色的纱进行“调色”,既展现出草棚的厚度,又展示出其色彩的真实。甚至小到一个人物腰带的色彩,她都要反复修改,直至试出最满意的效果。

  作品最凸显的是画中心虹桥这一段画面:虹桥飞跨,建筑密集,人群拥挤,车马喧闹。桥上商贩叫卖,行人交错,两岸店铺林立,车水马龙,桥下巨大的漕船要穿过拱洞,船夫们正手忙脚乱,突出众多劳动者的形象和紧张繁忙的场面。各种活跃、热烈、繁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如同交响乐队各个声部的合奏那样激越高亢、气势磅礴 .“虹桥这幅图总的有202人,单拱桥上面就有100多人物,而且摩肩接踵,拥挤又细小。在做的过程中,要体现各人的神态姿势,又要体现服装配色,还要展现虹桥全貌,相当不容易。”陈慕光告诉记者,单是虹桥她就用单针叠目做了五层,拱桥护堤用五条小绳做成。最难的是人物,从眼神、动作、衣着到大小,都要精工细制,半点不能懈怠。“大小不能有误差,大一点或小一点,前后人物就无法搭进。有时一个人物就要做10多个小时,拆了重做,大改小、小改大,绝对不缺一人。”陈慕光透露,在创作过程,她也特别注意按距离的远近、比例的大小进行颜色深浅的搭配,以让作品层次丰富而有美感。

  作品刻画精细,色彩丰富,情景生动,风格古朴典雅,技艺炉火纯青,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潮汕传统手工艺术的精妙之美!细品巨制,宛如置身画中,不禁令人感怀,是那份热爱经典美好事物的执着之心,是那份专注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坚韧大气,才能催生出这样一部巨作,将经典名作风华再现,将传统手艺魅力尽展。目前,这幅作品已参加第二十届全国文博会展评。对于未来,陈慕光有了更大的信心和“野心”:她希望创作一幅《潮汕民俗图》,以长卷的形式展现潮汕的人文风物,以潮汕传统工艺记录民俗、留住乡愁。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