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霁红釉梅瓶

〔清〕霁红釉玉壶春瓶

〔清〕霁红釉笔筒
霁红釉,又称宝石红釉、积红釉、醉红釉。创烧于明代早期永乐年间,具有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无棕眼、无黑点、无色斑的特征。康熙时期的高温铜红釉瓷器主要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霁红釉三种,其中霁红釉系仿明代宣德红釉的品种,但红釉色泽多泛黑红,个别的较为浅淡鲜亮,色调都很均匀。此时的霁红器胎体坚硬细密,有的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有的因釉层较厚而呈垂流状,足边往往因垂流积釉而呈黑褐色。常见器形有僧帽壶、梅瓶、钵、盘、碗、高足碗等。或署官窑款,或无款。如霁红釉梅瓶,通体施霁红釉。玉璧形底心内施白釉,釉面匀净,造型规整。标志着明代中期以来失传的高温铜红釉烧造技法在康熙时景德镇御窑厂得到了恢复。
其釉色殷殷如初凝之鲜血,夺目而不落艳丽、浓郁而不失润泽,深沉华贵,莹润匀净,宝光内蕴,娇嫩灵动,有着红宝石般的光泽,可谓色之极致、动人心弦。因此被誉为“红中翘楚”。如清代的霁红釉玉壶春瓶,外施霁红釉,瓶内及圈足内均施白釉。道光以后红釉色泽多似红芸豆色,故有“芸豆红釉”之称。此瓶的釉面有深浅变化,主要呈芸豆红色。
霁红釉除用作祭器以外,也做文房用具、日用瓷等。霁红釉笔筒,通体施霁红釉,口沿处釉薄透出白色胎骨。近足处凸起两道弦纹,微透白色胎骨。圈足内施白釉。此件笔筒胎体坚硬细密,浓重的红釉与口、足部白色的胎骨相互衬托,避免了色彩的单一,别有一番情趣。笔筒形体上下均外撇,不同于一般的直筒形笔筒,反映出康熙时器物造型的多样性。
艺 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