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近日展出,我市4名书法家的作品成功入选,这不仅是对书法家们艺术造诣的肯定,也为我市争得荣誉。本期刊登入选作品,同时附上每位书法家的创作心得,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领略书法的独特韵味和深厚内涵,以期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助力我市书法事业繁荣发展。
陶渊明饮酒诗四首(240cm×102cm) 温陈健 书
谢朓诗一首(244cm×122cm) 谢海宾 书
《兰亭序》(33cm×33cm) 柏元文 书
钱选诗数首(244cm×122cm) 杨修权 书
本次以刻字作品投展,采用新古典主义表现风格,尽量做到简洁大方,有内容,不花哨。取法汉代摩崖石刻《石门颂》,书刻一气呵成,力求把摩崖石刻的苍茫博大,融入到书斋文房的温润雅致,古典而饶具现代之韵。刻字内容也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兰亭序》,刻在了一方花“重金”买来做茶台的一平方尺青砖上面。小作品难在小中见大,一件由书法衍生而出的好的刻字作品,书法必定承载重要的作用,既展现好的书法功底,也呈现在设计方面的用心。
——柏元文
青少年时期,对楷书的认知是平平正正、棱角分明、规规矩矩、大小相同的!后来通过系统的学习,才知道原来楷书也是灵动、大小错落,仿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存在!
此次入选十三届国展的楷书作品,采用纯羊毫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纸张是八尺整张的白宣,字体的选择上依旧是在颜体楷书的大致框架上,大量运用篆隶书顶锋入笔的方式进行书写,适当增加一些笔画的灵动性,以及字形的大小变化和错落,以求能到达一种端庄而又不失灵活的效果!
——谢海宾
此次入选十三届国展的作品,谋篇布局上采取三条屏的形式,上边留白,形成一个疏密对比。三条屏分开的目的也是尽量让八尺大的作品显得有丰富性。
取法上以小欧为主,小欧笔法有隶书笔法,结字宽博,特别是横向的舒展性比较足,同时字势上加入一些大欧的纵向体势,小欧的横向体势,力求在通篇稳定的前提下,做好字势的变化以及字和字之间的层次感。笔势上也综合褚遂良在用笔上的牵丝连带,以增加用笔的灵动和笔画之间的呼应,楷书特别是工楷,自我感觉容易写得比较规矩,所以加入褚遂良的连带,可以比较好地呈现灵动性和活泼。墨色上通篇取一个相对较黑的节奏,争取呈现统一和厚重感,同时结合用笔上的快慢以呈现墨色,以及一次性蘸墨写多字的方法,墨色上就会有前边字浓后面略淡的表达。
墨用老墨条研磨,纸是微喷宣纸,以及定制的狼毫毛笔,弹性足、笔尖灵敏,有利于呈现欧楷的细腻。
——杨修权
这件入选作品的创作,说起来有点戏剧性。我很认真地写了一张八尺的行书,写好离截稿时间还有三四天,又写张楷书,结果是这件楷书作品入选。
我曾写过三张8尺整纸的楷书作品,以智永笔意为主,写得还挺有手感。选了《陶渊明集》中饮酒的几首诗,把一卷20米的半生熟的淡黄色的枸树皮纸切成3张240厘米长的尺寸,找了根平时学生用的毛笔,倒好墨水,在草稿纸试写,边写边想,如果纯用智永笔法,有别人而无自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我虽平时极少创作楷书,但几乎所有的唐楷、魏碑、赵孟頫楷书、钟王小楷等都有临摹过,何不试着融合,写一份只属于自己的字呢?本着这样的想法,加之觉得这作品只是试验品,所以无拘无束,直接在作品纸上写。写的速度很快,个别字都觉得是行书,写到第三张最后发现内容还剩一些而格子却不够,就把剩下的几个字写成行草书,和落款内容合于一处。全部写完还不到一个小时,觉得酣畅淋漓。
——温陈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