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秀川 见习记者 李辉娜) 阶段来,河婆街道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构建“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的部署要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智慧治理为支撑,突出三个“聚焦”,深入推动“1+6+N”体系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聚焦1个中心
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桥头堡”
河婆街道充分发挥“综治中心”作用,严格按照“一厅五室”标准完成规范化建设,中心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配备群众接待厅、矛盾纠纷调处室、网格工作室、“粤心安·心适小屋”社会心理服务室、部门进驻工作室、监控研判室。中心有效整合多部门资源力量,健全完善综治中心各项制度机制,落实“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统筹制度,整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及其他职能部门,组建联调队伍,根据矛盾纠纷类型与群众具体诉求,由综治中心牵头督办、责任部门配合联动,严格按照受理、转办、反馈、回访的流程,让矛盾纠纷得到“一站式接待、一揽子化解”,切实提升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效率。
聚焦6个载体
建强基层社会治理“主心骨”
河婆街道有效依托综合网格、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以及“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等6个载体,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纵深发展。一是以网格为触角,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街道划分55个综合网格,把服务和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小区、楼栋、单元,辖区内55 名综合网格员发挥“探头”作用,精准对接居民需求,通过建立微信群、开展入户走访活动等多种方式,主动收集上报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介入、早化解”,形成党工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村(社区)网格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依托综合网格全面完成辖区 800 余名重点人员的动态管理服务,最大力度降低重点人员肇事肇祸概率,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中消”的目标。二是以法治为利器,激活基层治理“法治动力”。强化综治中心的纽带功能,充分发挥“1+6+N”工作体系的协调共治作用,整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基层政法力量资源力量,深度参与群众涉法涉诉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让群众遇到烦心事、疑难事时,能够少跑路、快调处、速化解,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联合公安部门妥善处置“3·21”重大交通事故善后工作,解决街道北坑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李菊芳的户口问题,依靠司法的专业力量,解决宫墩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韩祥歆拖欠皓凡精神病院4年医疗费用的问题。三是以智治为支撑,织密基层治理防护网。推动人、房、楼、法、重点人、重点物入格,2023年,街道网格员依托“粤平安”综合网格管理服务平台上报网格事件2676件,及时办结率达到100%;全面建成街道、社区两级视联网会议系统,为街道构筑纵向指挥有力的实时调度平台,2023年以来,通过视联网开展多项调度部署会议,覆盖会议传达、应急部署、防台防汛、平安建设等工作。推动“雪亮工程”项目建设,以雪亮技防工程为核心载体,汇聚村(社区)监控视频,建立综合治理(雪亮工程)指挥调度平台,充分发挥视频监控巡查、震慑、回溯和实时调度作用,新增建设视频监控300路,不断夯实乡村群防群治安防体系,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新提升。
聚焦N种力量
搭建基层社会治理“连心桥”
河婆街道全面整合其它政法综治和社会力量等N种力量,社会治理效能得到进一步有效加强。一方面,充分发挥“心”力量。建设完善“心适小屋”硬件设施,规范心理服务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咨询诊疗机制等制度,为辖区群众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2023年,共开展心理咨询 44场次,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个体咨询23 人次,危机干预1次,心理测评47次,多次为因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情感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前往咨询的来访者进行专业心理辅导,有效发挥心理服务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做优做实“N”文章。在整合综合网格及基层政法力量,依托“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等信息化支撑平台的基础上,将综合执法、群防群治、民力助警、志愿者等其他社会治理力量充实到兼职网格员队伍,建立基层治理“N”力量队伍9支,共同参与街道基层治理。阶段来,初心救援、蓝天救援、客家志愿者协会等机构积极投身街道各项应急救援、帮扶救助、交通整治等各项工作,发挥强大的助力作用,各村(社区)的长者热心调解,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