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引导孩子感恩家长、关心体贴他人。林洁松 摄
□记者 陈伟生 通讯员 孙映萍
生活中,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足够优秀,而事实上却经常有一些家长吐槽孩子不懂谦让、不会为他人着想、不懂感恩,孩子待人对事总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态度,还困惑地抱怨自己辛苦培养出来的孩子对父母不亲近、不体谅甚至是冷漠无情……这让家长很痛心,担心孩子日后难以与他人相处合作,家长也因不懂该如何教育引导而焦虑。
对此,专业人士认为,孩子表现冷漠时,家长不要急着责骂,要多与孩子耐心沟通,深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感,才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家长要营造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及时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被理解接纳的。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引导孩子多与同伴交往、多参与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关心帮助他人,帮助孩子维护友情和养成助人为乐的精神。家长要适时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独立意识,从中体会父母的辛苦。家长要做好榜样,更要做好正确引导,并为孩子提供表达爱的机会,引导孩子感恩家长、关心体贴他人;家长要培养提高孩子的移情能力,让孩子学会理解、体谅、帮助别人而变得宽容善良、富有爱心。
家长过度溺爱等是导致孩子冷漠的主因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待人对事都很冷漠呢?揭阳市天蓝心理服务中心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陈洁婷分析认为,家长过度溺爱、社交技能不足等是导致孩子冷漠的主要原因。
一是家长过度溺爱。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让孩子认为“父母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等,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自私自利等冷漠表现。
二是教育方式存在误区。在一些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只重视付出爱、只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感恩、爱心的培育,总是说“我们对你的好不需要你任何回报”“只要你考得好,什么事都不需要你做”等,让孩子感知爱的能力和感恩别人付出的能力下降,也就不懂得感恩别人了;家长有自私冷漠、不顾及他人感受等不正确的“示范”,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就变得冷漠了。
三是缺乏安全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稳定、关爱和支持的环境,如家庭变故、频繁更换学校或遭受欺凌等,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难以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从而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在面对困难时,孩子可能为避免受到伤害而形成了自我保护,如隐藏自己的情感等,这也导致孩子在人际关系中显得冷漠和疏离。
四是逃避压力。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让孩子在学业等方面承受的压力过大,让孩子产生逃避压力心理,这也是导致孩子变得冷漠的原因。
五是社交技能不足。有些孩子社交技能不足,难以与他人联系和互动,从而表现出冷漠的行为;一些孩子因沉迷于电子产品,缺乏与家人和朋友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影响社交技能和情感发展,导致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冷漠;一些孩子存在情感表达困难,难以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不知道如何适当地回应他人的情感,导致在面对他人的情感表达时显得冷漠或无动于衷。
家长要以身作则正确引导
孩子待人对事表现冷漠,家长该怎么办呢?对此,陈洁婷给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建议。
一、耐心沟通。孩子表现冷漠时,家长不要急着责骂,要多与孩子进行耐心、平等的情感沟通,深入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所思所感,在增进了解的同时找到表现冷漠的原因,认清问题的本质,才能“对症下药”及时改善,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为什么冷漠是不对的,教会孩子明辨是非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让孩子敞开心扉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技巧,沟通交流时,家长要耐心倾听,注意孩子的反应和态度,更要理解、认同孩子的感受并适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同时,家长也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营造有爱、温暖、安全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多开展各种积极有效的亲子活动,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及时察觉他们的困扰,及时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当孩子表达情感时,家长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支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缓解情绪压力,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被理解接纳的,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这有助于孩子打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家长不要宠溺孩子,尽量不给孩子特殊待遇,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一旦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坚决给予拒绝,避免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三、鼓励孩子多与人交流。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教会孩子学会爱和关爱他人,如分享、合作、倾听和表达等,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实践练习,让孩子逐渐适应和融入社交环境;家长要引导孩子多与同伴交往、多参与集体活动,如团队运动、社区活动等,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互相支持等,帮助孩子更好地与同龄人建立关系;家长要鼓励孩子关心帮助他人,如带孩子参加一些经济条件许可范围内的募捐活动等,帮助孩子养成助人为乐的精神。
四、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了不让孩子形成“只要好好学习,就是对父母的最大回报”这样片面的观念,更不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创造机会适时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一起做家务等,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独立意识,从中体会父母的辛苦,这也是最好的感恩教育。
五、家长要做好榜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因此,家长要多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言行举止的分寸,给孩子树立关心他人的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平时要多做些有爱心、关心他人的言行示范和情感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孝心。如尊老敬老,家长逢年过节给老人买东西、送礼物,这无言的表达,孩子看在眼里,长大了便会模仿。
六、做好正确引导。家长要做好正确引导,善于在生活的细节中向孩子传递积极的情感,在向孩子传达关爱的同时,要使孩子正确理解自己所获得的爱,让孩子懂得回报和付出;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应先从感恩自己父母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时刻创造条件启发孩子学会用感谢、感恩的心态去回报父母的付出,教会孩子用语言和行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并为孩子提供表达爱的机会,引导孩子感恩家长、关爱体贴他人;当孩子有主动关心、帮助他人行为时,家长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保护好孩子的爱心,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引导孩子去观察、体验、理解别人的感受,培养提高孩子的移情能力,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帮助别人而变得宽容善良、富有爱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