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探“遗”·闪烁的瑰宝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独有的习俗,它类似古代的冠笄礼,是潮汕人由少年进入青年、由家庭进入社会的一个重要仪式。在这个特殊时刻,一系列独特的仪式和传统被一一展现,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它是一场充满仪式感和教育意义的“成人礼”。
仪式独特
潮汕俗语云“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在潮人的传统观念中,小于15岁的孩子都生活在“花园”里,受到公婆神(俗称“公婆母”)的庇护。因此,大部分家庭在孩子诞生后,都会在家里供奉“公婆母”(也有人兼供“司命公”),祈求孩子平安成长。当孩子满15虚岁时,父母就会为他们操办“出花园”仪式,感恩拜别“公婆母”,象征孩子已经长大成人。
作为潮汕地区传统的成人礼俗,“出花园”从冠笄礼演变而成,自古有之。按照传统习俗,孩子一到15虚岁“出花园”的年龄,父母便郑重其事地为他们选择吉日举行“出花园”仪式,一般是在农历的三月、五月或七月,尤以七月初七乞巧节为多。
“出花园”前夕,外婆、舅舅家会送来新衣新鞋,家族房亲也会提前送礼致贺。“出花园”前一天,操办仪式的长辈便开始准备“三牲”或“五牲”、搓甜丸、做粿品、染红鸡蛋、剪石榴花……“出花园”当天一早,睡意蒙眬的孩子被妈妈叫醒,用仙草石榴花等花草水沐浴后换上整洁艳丽的新衣、穿上红木屐,然后在长辈的指引下,完成拜祭“公婆母”和“司命公”、分花、咬鸡头、吃“花园桌”等一系列“出花园”仪式。随后家长会备办丰盛的午餐,宴请亲戚好友,让孩子接受亲朋的祝福。至此,“出花园”的全部仪式便结束了。
相传,明末清初便有“出花园”礼俗,其中穿红木屐和咬鸡头的习俗,还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小时候的故事。据说,林大钦自小聪明伶俐天资过人,但家境贫寒买不起鞋子,便穿着红木屐去上学。放学回家路上,遇到一位老者抱着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贴着对联的上联:“雄鸡头上髻”,留下红纸求下联。很多人对不上,林大钦站了一会儿,就随口说出“牝羊颔下须”。老者大喜,将公鸡送给了林大钦。林大钦抱着公鸡回家,父亲很高兴,暗自称赞孩子有出息,便将公鸡宰了,煮熟后把鸡头奖励给林大钦,并鼓励他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后来,林大钦果然高中状元名扬天下。自此,潮汕人就形成了给“出花园”的孩子穿红木屐、咬鸡头的习俗。
意蕴深远
“出花园”这一古老而独特的习俗,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环节,其实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寓意。
比如拜“公婆母”象征孩子已长大成人,要感恩答谢“公婆母”庇佑的恩德。“分花”是指母亲从祭拜的石榴花上摘取花枝分别为孩子和自己别上,意为孩子离开母亲怀抱独立成长。“咬鸡头”则寓意孩子独占鳌头,长大后出人头地。吃由猪肝、猪肚、猪粉等猪内脏煮成的菜肴,寓意“换肠换肚”,有一个新的开始。吃“花园桌”时孩子要坐正位,且要凑齐8人以及12道寓意吉祥的菜品,长辈还会“做四句”,表达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望和祝福,如“出花园坐正位,人生从此享富贵。咬鸡头富雅乖,咬鸡冠活百岁,咬鸡嘴大富贵,咬鸡尾做事有头又有尾……”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身心发展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所以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尤为重要,而“出花园”习俗无疑是一种特别的教育方式,它通过庄严的仪式让青少年懂得感恩,帮助孩子更早更好地实现角色的转变,更快地做到自立自强,形成责任意识。无论是繁琐的仪式,或是讲究的菜肴,都是“出花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具现,它承载着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家族的凝聚力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许,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旧俗新风
曾经,“出花园”是一个极为隆重且复杂的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出花园”的仪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简化和调整。然而,这种简化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忽视,而是在保留核心意义的基础上,让仪式更具操作性和现实性。
比如很多城市居民不再举行繁琐的仪式和程序,而是选择在餐厅、酒家举行“出花园”仪式,商家也会推出“花园宴”“花园桌”等系列服务满足人们的新需求。“花园宴”也不再像过去一样讲究排场,而是更加注重实际,在保证美食质量的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有些家庭甚至直接取消宴席,只以糖果点心回礼。此外,随着观念转变,“出花园”礼物的选择范围也不断扩大。比如不再买红木屐,而是买孩子喜欢的衣服和鞋子,贺礼也变成红包或更加新潮实用的礼物,祭拜的物品从数量和品种上也都减省了许多。
不过,也正是因为“出花园”的仪式感大不如前,以至于许多年轻人对于“出花园”缺乏记忆,缺少认识。为了让这项传统习俗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让更多的年轻人加深对潮汕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近年来,榕城区、揭东区等地都会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举行集体“出花园”仪式,通过设置主题展区再现“出花园”民俗文化场景、观看祝福视频、给父母敬茶、集体宣誓、线上展播等活动,为这一传统习俗增添了许多新时代元素,同时引导人们关注并了解“出花园”的文化魅力。
在时代的浪潮中,“出花园”以其独特的方式,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揭阳人的成长,潜移默化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它不仅让年轻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了一个特别的仪式,更让他们在心灵深处种下了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的种子,让他们带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在未来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满载祝福的潮汕成人礼

挽面,又叫“开面”,以毛线绞去面部汗毛进行修容,寓意孩子已经长大成人。

沐浴更衣,用仙草石榴花等花草水沐浴后围上红肚兜,穿上红木屐,换上红色新衣,寓意洗净孩子气,以全新面貌开启美好未来。

拜“公婆母”(民间传说的儿童守护神),象征孩子已长大成人,感恩答谢“公婆母”庇佑的恩德。

吃由猪肝、猪肚、猪粉等猪内脏煮成的菜肴,寓意“换肠换肚”,做一个通情达理之人。

“咬鸡头”,寓意孩子独占鳌头,以后能出人头地。

集体“花园门”仪式,为传统习俗增添了许多新时代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