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中秋
 〔晋〕中秋帖 王献之 作

〔晋〕中秋帖(局部)

〔南宋〕月下把杯图 马 远 作

〔清〕月中桂兔图 蒋 溥 作

〔清〕桂花月兔图 李世倬 作

〔宋〕瑶台步月图

〔近现代〕 中秋赏月图任伯年 作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团圆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以月之圆寄托思乡之情,也是人们对生活圆满的希冀。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以中秋为创作源泉,挥毫泼墨,抒写出的一幅幅书画佳作,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情感的载体。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进名家以“中秋”为主题的书画作品里,一起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思乡之情与团圆之愿,寄情中秋。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所刻的王献之《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墨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月下把杯图》描绘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故人相逢之夜。在清辉盈盈的月色下,画中主人正处在“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杯”寂寥情绪之中,但这时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佳节忽然来访,主人面如春风,执杯起身相迎。旁有四童仆,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备用,另一侍酒小童,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台阶的半隐文童。月下空旷的山林是那么的幽雅静谧,然而月色中,依旧挡不住这欢愉间的良辰和美酒。这幅《月下把杯图》尺幅虽小,然其画面所凸显出的精逸和生动程度,体现画家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画技。
《桂花月兔图》扇页,此图构思巧妙,一只白兔居于画面主体,通过其仰视的目光,可见左上角被桂树叶遮掩的半个月亮,从而生动地点出中秋时节,白兔与桂花和明月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美好传说。白兔形象生动、造型憨态可掬、隽秀可爱,显示出作者较强的笔墨造型功底。
《瑶台步月图》页写中秋仕女赏月情景,人物纤秀,风格婉约,景色空蒙。宋人册页中的楼阁画除了描写完整的单体建筑或建筑群的全景,还有描绘建筑局部的作品。此页即界画平台的局部,虽只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但深棕色嵌玉栏杆、莲花柱头装饰和台子的斗拱样式交代得准确清楚,与描绘建筑全图的作品恰是一种互补,展现了南宋楼阁小品画活泼的表现形式及丰富的表现手法。
《月中桂兔图》轴, 此图以墨笔绘圆月,月中玉兔以干笔写皮毛,焦墨点睛,形象生动可爱。桂树以墨笔绘枝、叶,笔法细腻老道。桂花以桔黄色点染,其温暖的色调为冷月寒宫增添了几许暖意。全图布局紧凑,色墨运用巧妙,极富情趣。画作题诗中“冰轮”“兔轮”“广寒”“重轮”等语,皆为月亮与玉兔的隐喻,以诗歌的形式烘托画面主题,从而巧妙地将诗、书、画三者紧密结合,把月中玉兔、桂树的优美传说演绎得美轮美奂,实为一件精美的风俗画作品。此幅上除了蒋溥的画及自题诗外,还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和刘统勋、董邦达等大臣的应和诗,从中可见乾隆皇帝对汉民族传统习俗的承袭,和他与臣僚之间以诗画共度中秋的雅集场景。画中题跋:“宸襟拈句发清芳,惭愧濡毫数点黄。恰遇山庄开寿宴,兔轮初上碧天凉。臣蒋溥恭和。”“秋暖无端迟桂芳,缀枝初折几苞黄。玉夋兔静守冰轮朗,画出人间满意凉。戊寅中秋御题。”“蕊珠颗颗领秋芳,风露连宵色染黄。驻景不烦寻玉杵,冰轮影现永清凉。臣刘统勋恭和。”
《中秋赏月图》中,明月当空,清晖一片。翠竹随风摇曳,摆上一盘月饼、果蔬,沉浸在如水月华之中,抛开世俗的缠绕,听秋虫声声,闻桂香缕缕,清新淡远,天人合一,身心也变得空灵和安然起来。
黄丽丽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