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虹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式阅读法较为常用,它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本文主要探讨比较式阅读法的运用,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散学生思维,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课内比较阅读
以《祝福》为例,在讲授时,可将教材中鲁迅的另一篇文章《阿Q 正传》引入进行比较阅读。首先,对比讲解两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两篇文章都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面,但《祝福》主要讲述女性的悲惨命运,而《阿Q 正传》则侧重于展现旧时期国民的愚昧和麻木。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直观地看到旧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其次,对比讲解祥林嫂与阿Q 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虽都出自鲁迅笔下,但性格特点截然不同。祥林嫂朴实、善良,却命运坎坷;阿Q 自轻自贱,对苦难麻木不仁。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创作意图。最后,对比讲解两篇课文表达的主题。《祝福》不仅揭示了祥林嫂个人的悲惨命运,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阿Q 正传》则呼吁人民觉醒,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课外比较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带领学生对教材中的课文与课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文章引入课堂,以此拓展学生视野。例如,在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可引入《水浒传》中的其他故事。首先,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课文与《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等章节,分析不同英雄人物的性格、语言、行为特点。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了解不同人物在身处险境时的反应和采取的措施,以此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对不同英雄人物的看法,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还可组织学生开展读后感写作活动,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水浒传》的影视作品,以更直观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
(三)创新比较方式
比较阅读《阿房宫赋》与《六国论》时,首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文章内容有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短片等,让学生明确两篇文章的创作背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可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抢答游戏,设计比较阅读问题,如“两篇文章分别使用什么描写手法来描写历史场景?两篇文章分别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来表达观点?”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比较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从语言特点、情感表达等不同视角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待比较阅读结束后,以抢答形式回答上述问题,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可组织学生开展绘画活动,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要求部分小组将《阿房宫赋》中的场景画下来,要求其他小组将《六国论》中的场景画下来。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分析文章内容,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新比较阅读方式,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比较式阅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式。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应正确认识比较式阅读法的应用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比较式阅读教学活动。一方面,带领学生开展课内比较阅读与课外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不同文章的内容、结构、人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另一方面,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积极创新比较式阅读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