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华
去年,我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参加一个跨国企业技术交流活动。期间,与来自潮州、温州、北京的几名中国留学生居住在位于维也纳东部小镇库尔纳霍拉的一处华人寓所。
时逢春节,因工作学习原因,我们无法回国与亲人团聚,除了窝在寓所里打电话、发短信,再也想不出其他的过年方式。大年三十下午,一丝熟悉的气味飘入鼻孔,温州的王年丰说:“是墨汁的香味。”潮州的李拥华说:“是茶香。”
话音刚落,房东吴先生来了,诚邀我们到他的房间一叙。
吴先生自称“客家人”,祖籍福建,年届八旬,满头银发,一袭唐装,手中常抱《诗经》,闲来爱诵唐诗,颇具风雅。在他的书桌上,文房四宝齐备,一沓红纸已剪割完毕。吴先生的老伴凯瑟琳阿姨正在磨墨。
吴先生拿起紫砂壶,为我们沏上了碧螺春,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大年三十,我们不喝咖啡,品一壶中国茶。”
凯瑟琳阿姨用熟练的中国话说:“这壶碧螺春是用多瑙河的水冲泡的,是不是味道不一样?”
听着老两口的话语,品着翠碧诱人、清香袭人的茶水,我们感慨万千,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吴先生说:“咱中国人,逢过年必贴春联,虽身处异国,祖国的传统不能丢,咱们写一幅什么样的春联呢?”
我们立刻来了兴趣。吴先生说:“我出一个上联,‘莘莘学子远涉重洋盈盈念情恩’,请大家对出下联。”
思维敏锐的李拥华立即对出“泱泱中华近水楼台拳拳报国心”。 吴先生微微点头说:“虽不太工整,但你理解了我的心意。最重要的是,上联说的是思乡,下联谈到了报国,很好!有这样的理想,真棒!”
旋即,凯瑟琳阿姨又出了一幅难度颇大的上联:“阿尔卑斯碧螺春,唐诗在心中,他乡犹有故园情。” 瞬间,我们愣住了。作为一名外国人,凯瑟琳阿姨居然有如此深厚的汉学造诣,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我们静心品味着这一幅上联,它一语双关,饱含家国情怀。比如“阿尔卑斯碧螺春”一句,阿尔卑斯山就在我们住的寓所不远处,而碧螺春出自中国,一个近在咫尺,一个远隔万里,却又水乳交融,紧贴当下情境,下联须按这个规律对出。而“唐诗在心中,他乡犹有故园情”一句,则表现出虽身处异国他乡却不忘祖国文化。整幅对联字不多,但想要对出下联,难!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眼看着一壶碧螺春即将饮尽,北京的柯晓飞沉着地对出了下联——“多瑙河畔风雅颂,诗经染胸襟,异国莫忘复兴梦。”
吴先生听了睁大了眼睛,先是诧愕地看着柯晓飞,后又重重地拍着他的肩膀,赞赏道:“真有文采,对得真好,大气!这才是当代中国学子应有的志气和豪气!”
吴先生立即泼墨挥毫,他要把我们集体创作的这副春联贴在墙壁上。
柯晓飞提醒说,维也纳是严禁在墙壁上张贴东西的。
凯瑟琳阿姨听了笑盈盈地说:“最近这些年,当地管理部门不但允许华人在墙上贴春联,还主动倾听华人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这使我们欣慰不已!”
吴先生接过话说,我们的祖国越强大,我们中国人在海外就越有面子、越有尊严,身处异国他乡,这一点感受甚为强烈。说着,吴先生很仔细地把对联贴在了寓所宽阔的门楣上,并工工整整地写下了横批——“我们的背景是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