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素龙
春节是中国最热闹、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潮汕人最注重的习俗之一就是拜年。清嘉庆《澄海县志》载:“元旦,晨起拜祖先,燃烛焚香,具茶果酒馔。次男女各拜家长,长幼以次递拜。然后出拜亲友,更相为贺,名曰‘拜年’,各设酒肴相邀饮。”
拜年的习俗,在宋代已经很盛行,《梦粱录》载:“正月朔日,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鲜衣往来拜节。”《东京梦华录》亦载:“正月一日年节,士庶自早互相庆贺。”潮汕人在拜年的礼俗上,以亲疏、长幼、上下为序。农历正月初一清晨,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然后同辈互拜。拜年时,晚辈对长者说“新年健康”“健康长寿”之类的祝福语。旧社会讲究的人家,晚辈要穿新衣服向长辈行跪拜大礼。长辈则给孙子儿女们分压岁钱,并说些“学习进步”之类的祝福语,在这简单的祝词里寄托着长辈对孩子们的厚望。
潮汕人在给家族长辈拜完年后,便举家出动给亲朋拜年。拜年时,一定要带上礼物,俗称“手信”。礼物轻重依家境而定,一般有糖果、饼食、烟、茶、酒以及一对潮州柑。因潮州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与吉同音,用谐音会意法,就成了“大吉”。
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要事先在家中备好果盘,盛着橄榄和柑以酬客。宾客进门,献上礼品,宾主互祝“新年如意”“诸事顺利”之后,主人会殷勤地沏上工夫茶待客,并捧出果盘请客人吃橄榄,口称:“请槟榔,请槟榔。”槟榔和宾郎同音,有宾客的意思,所以“槟榔大桔”谐音便成为“宾临大吉”。拜年用槟榔待客,明清时期已见诸记载,明万历《普宁县志》载:“元旦敬礼祖先,具槟榔蒌叶……相拜亦各备槟榔蒌叶,以供茶具。”清乾隆《潮州府志》云:“不设槟榔,便称简慢。”潮汕人食槟榔的风俗清初犹存,到清代中叶以后才渐渐消歇,过年待客改用外观与槟榔相似的青橄榄为替代品,而“请槟榔”一语则成为语言化石,沿用至今。潮汕人办好事喜欢用偶数,认为偶数吉利,有成双成对之意,放在红盘里的东西和拜年时带上的礼物都要是偶数,不能是奇数。客人拜年告辞时,主客之间还要互送小孩“利市”(红包),寄寓着“互换吉祥,互相致意”的美好祝愿。主人还要从来宾的礼物中留下一对大桔,然后取出自家的一对大桔与之交换,互赠吉祥。这样,拜年者一大早带一对大桔去拜年,晚上归来,其他礼物可能都送出去了,手里只剩下一对大桔,而这一对大桔已不是自己带出去的那一对,不知道换了多少家了,因此,潮汕人把拜年戏称为“换柑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