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芬
随着2022年4月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的正式出台,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前进。这一变革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改革、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的育人目标从美好的愿景出发,逐步转化为可触摸、可实现的蓝图。自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简称“双基”)至今,这一理念一直沿用,并构成了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然而,随着信息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单纯的知识积累和分数高低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更需要具备能力、方法和正确价值观的全面人才。
在此背景下,“三维目标”应运而生,尽管其理论阐释尚待完善,但在实践中却展现了巨大的活力,符合了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然而,由于理论准备和师资培训的不足,“三维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被割裂,未能真正实现其初衷。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并于2016年推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新课标修订中,我们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每门学科都根据自身的特点,提炼出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其独特的育人价值。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让学科教育找到了归宿,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新课标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构建了从培养目标到课程标准再到教学目标的层级化“树人”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使教育目的更加清晰,还为教师从“教书”走向“育人”的职责转变提供了具体路径。
新的目标呼唤新的内容组织方式。传统的教学往往以知识点为中心,导致学生的观念和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新课标构建了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层级化体系,并在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中深入挖掘目标的内涵,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构建了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
在单元层面的内容组织上,新课标强调以素养目标为导向进行大单元设计。这种设计不仅关注知识点的达成,更注重学生高阶位素养的培养。大单元教学采用同一目标、多课时实施的方式,将素养目标、知识点、多课时、情境活动、课堂学习、教师指导和评价等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的课程。
大单元设计的“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高阶位的素养目标;二是多课时实施;三是微课程建设;四是明确的组织者,作为单元“骨架”,如大概念、大问题和大任务等。这样的大单元设计使课程内容从学科逻辑、活动逻辑走向学习逻辑,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
新的目标和单元设计需要新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强化学科实践,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然而,传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课堂转型,但仍存在“虚”“假”“弱”等探究方面的问题。
“虚探究”表现为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的探究,而“假探究”则是用不恰当甚至错误的方法开展探究,“弱探究”则是进行了浅谈辄止的、表面肤浅的探究,这些问题都忽视了探究的学科属性,未能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
因此,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科本质为基础进行“真”探究,这种探究不仅关注形式上的变化,更注重实质上的突破,通过强化学科实践,推动学生深度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实现育人方式的根本变革。
新方案、新课标为我们描绘了未来教育的一幅美好蓝图,但从新课标到新教学有一个“教学落差”,需要我们课程改革共同体的所有人一起面对。我们如何让自己先受教育,读懂、读透新课标,如何引领教师领会新课改精神,探索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如何帮助教师将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育体现在每一节活生生的新课之中,在发展学生的过程中成就学生和教师自身,这是我们名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共同的初心使命!
(作者系揭阳运通学校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