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锋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AI)技术的崛起,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当代社会,计算思维已成为人们思考、分析问题的主要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思维模式的升级。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将计算思维融入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计算思维是一种围绕形式化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展开的思维模式,涵盖问题确立、信息检索、数据处理、问题解决以及总结归纳等多个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问题,有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一、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教学理念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技术能力。基于此,教师需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首先,要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信息技术课程已不再局限于计算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在这种理念下,计算机成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学生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信息技术课程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开展学科综合教育,逐步提升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二、找准教师定位,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操作是提升能力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应以理解和应用为导向,适当增加实践操作的比重,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此外,教师需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资源开发方面,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设计电子课件等教学软件,并积极参与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实践价值。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教学软件和教学过程,教师能够及时掌握行业前沿动态,保持教学的先进性。
三、运用计算思维开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运用计算思维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全面审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反思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操作情况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据此做出针对性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绘制简单图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完绘图工具后,通过提问检验学生对工具功能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回答并不理想。此时,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采用边绘图边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熟悉工具图标及其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教师反思发现,实践操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增加实践机会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借助数字技术推动计算思维融入教学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学生的思维模式、分析方式和认知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计算思维模式,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数字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模拟操作过程,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工具。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并引入视频教学,通过生动直观的演示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助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将计算思维渗透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思维方法和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技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从思想上转变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更加注重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