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
|
巧用纸盒制作正二十面体噬菌体模型 |
|
|
时间:2025/6/14 |
□洪洁仪
随着我国生物新课改的推行和不断深入,当前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崇以学生为主,以教具为辅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以此作为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成品教具相比,自制教具增加了动手的过程和环节,促进学生的设计能力,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人教版《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的实验,通过组织学生制作病毒模型,对微观的病毒进行直观化的展示,引导广大同学更好地认识病毒。为了提高模型的实用性,学生广泛搜集材料,充分交流和分析材料,提出可以利用模型解决以下几大问题,比如通过模型直观认识病毒的结构,比如尝试将模型应用于生物课堂的多个重要生物问题的演示。该模型的实验材料大胆创新,把微观结构宏观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正二十面体噬菌体模型的制作流程 (一)选材 1.正二十面体的材料:在网上购买的数学模型正二十面体(高度约30cm)。 2.遗传物质内核的材料:选择用彩色扭扭棒。 3.受体细胞的材料:选择纸箱。 (二)制作方法 1.取数学模型正二十面体充当其头部,在头部上贴一些珠子充当识别蛋白,天然的雨伞骨架充当其尾管,尾鞘,尾丝,基板,刺突。为了区分噬菌体的头部、颈部、尾鞘和微丝,将贴有吸管的塑料透明壳插到雨伞骨架中充当领环,红色毛线缠绕伞柄充当尾鞘,并将伞柄打穿模拟由衣壳粒螺旋排列的中空尾管。 2.用两根彩色扭扭棒充当遗传物质DNA,两根彩色扭扭棒平行缠绕模拟DNA的双螺旋结构,将扭扭棒用绳子固定在正二十面体里面。 3.用废弃纸盒模拟大肠杆菌,纸盒开口处做一个大肠杆菌的纵切面,用超轻黏土和吸管做了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纸盒表面开口,方便模拟噬菌体DNA注入大肠杆菌的过程。 二、正二十面体噬菌体模型的应用过程和使用说明 (一)模拟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让遗传物质通过噬菌体的尾管进入大肠杆菌中。 使用说明:首先轻轻晃动有绳子固定的螺旋状扭扭棒,展示噬菌体的DNA,接着用剪刀剪断绳子,让“DNA”(彩色扭扭棒)通过中空的“尾管”(伞柄)进入“大肠杆菌”(顶端有开口的纸盒)。 (二)模拟同位素标记法验证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 使用说明:蓝色的扭扭棒代表被标记的DNA链(母链),红色的扭扭棒代表被标记的DNA链(子链),演示以两条母链为亲代,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半保留复制,产生的子一代、子二代的同位素标记情况。 通过模拟DNA的半保留复制过程,进行知识迁移,延伸到2017年高考题: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 设计意图:这部分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同位素标记法应用于验证DNA是遗传物质和验证DNA半保留复制的两个实验是学习的难点,仅凭教材中的静态关系图,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通过此模拟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同位素标记法,结合高考题,培养学生将生物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最终在思索中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从而达到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教具的使用评价 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形式,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建构教具,所用的材料均可长期重复使用,性价比高,教具操作简单,可拆卸,方便存放,外形美观,教具的大小适合教室演示,教具的实用性强,可用作讲解知识点的演示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中攻克难点,落实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该教具中用于模拟宿主细胞的纸盒体积较小且无法观察到内部结构,如果能找到体积大、透明且可改造的盒子用于模拟宿主细胞,效果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