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清
一次前往妻的家乡—— 一座皖北小城,妻姐与连襟热情地带我去街上觅食,最终落脚在一处大排档吃烧烤。我本不算烧烤的忠实拥趸,却很喜欢大排档里那股热热闹闹的氛围。
大排档的起源已无从确切考证。据说早在南宋时期,侍官们排队当值时宴请皇帝、大臣用餐,久而久之形成风气,被称作“排当”。随着市井经济兴起,这一形式逐渐流入民间,因街边常摆放大量桌椅供食客聚集,“排档”之名便应运而生,后演变为众所周知的大排档。遥想宋朝,汴京、临安的街巷间商铺鳞次栉比,酒肆勾栏昼夜营业,说书声、叫卖声与杯盏交错声此起彼伏。在这般繁华盛景下,为满足往来食客的需求,街边顺势支起简易食摊,喧闹声在夜色中蔓延,想来应是顺理成章之事。
回忆起多年前在南方城市读大学的时光,那时学校食堂打饭需自带饭盆,每人一次往往只打一样菜,难免单调。同学们为解解馋,时常相约外出“打牙祭”。但穷学生毕竟囊中羞涩,街边林立的馆子虽诱人,高昂的价格却让大家望而却步,于是大排档便成了最佳选择。大排档桌椅虽简陋,却坐满了年轻的笑脸。大家寻一处空位坐下,点上几盘家常菜,有时还会再来几瓶啤酒,一时间碰杯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花不了多少钱,却吃得心满意足,酣畅淋漓。轻松自在的氛围里,同学间也自然增进了感情。
可别以为大排档只存在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在繁华璀璨的香港,大排档经久不衰,已成为极具特色的街头文化符号。香港的大排档大多在横街窄巷或闲置空地经营,环境朴素。清晨五六点,许多早餐档便早早开张,而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收工的人们纷至沓来,大排档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不少摊位营业至凌晨,甚至24小时不打烊。香港的大排档美食云集,从热辣炒菜到暖胃粥面,从生猛海鲜到喷香烧烤,应有尽有。去过香港的人都知道,大排档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香港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香港不少企业老板、明星,也常流连于大排档。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就和其他商业大佬到深水埗大排档吃过饭,陈慧琳被狗仔队多次拍到在庙街吃煲仔饭,谭咏麟是一家面摊的常客。对他们而言,大排档不只是吃饭的地方,更是褪去光环,贴近真实生活,感受人间烟火的温馨港湾。
当然,大排档也并非十全十美。由于露天经营等原因,卫生状况有时难以尽如人意,偶尔还会遇到个别素质欠佳的食客。但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那扑面而来的烟火气。在大排档,顾客可以亲自挑选新鲜食材,摊主现场掌勺,猛火快炒,香气四溢,预制菜在这里毫无立足之地。而且大排档价格实惠,呼朋唤友到大排档聚餐,方便又热闹,推杯换盏间,人与人的距离也被拉近。就算独自一人,也能到大排档吃饭,比对着手机叫外卖有滋味多了。
如今,因为不少人对大排档怀有眷恋,这股怀旧风潮也被餐饮企业敏锐捕捉到。以新街口南京大排档浓厚的民俗风格为蓝本,衍生出的餐饮连锁品牌“南京大牌档”,在我所在的城市也开了分店。我曾去过几次,店内江南小阁错落有致,楹联灯幌古色古香,身着古装的堂倌穿梭其间,特色菜肴、精致小食也别有风味,有时还有评弹等文艺表演。然而,搬进了室内的大排档,终究少了那份露天而坐、与市井生气亲密接触的随性与自在,与真正的大排档已然不是同一种味道。真心期盼有一天,城市街头能重新出现那些充满记忆温度的大排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