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我国出台首个行政区划…
·以伟大抗战精神赓续和…
·绘就群众幸福生活新图…
·深耕红色沃土 赓续…
·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
·逾500场免费培训等…
·助推乡村美育提质发展
·推进设施联通 助力…
·2025年高校毕业生…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凝…
·搭建桥梁促进人才供需…
·如何讲好揭阳故事?金…
·深化产教融合 共育…
·铭记历史 弘扬抗战…
·侵华日军华南细菌战“…
·731部队原成员83…
·日本民间团体集会纪念…
·夜泊维多利亚湾
·党建引领谋发展 富…
·淞沪战场今安在?
·我国牵头制定的自动驾…
·马斯克新建“美国党”…
·新一轮加沙停火谈判“…
·一艘货轮在红海遇袭后…
·加沙卫生部门:过去2…
·热浪来袭 如何做好…
·土耳其10天发生76…
·美官员暗示延长关税谈…
·指示警卫亮枪和删电话…
·美国得州洪水死亡人数…
·大肠杆菌可将废弃塑料…
·研究揭示气味如何让人…
·广邀高校学子探寻宝藏…
·这个夏天,到惠来游山…
·海岛茶村后花园
·2025年研学旅游主…
·北京东城发布10条文…
·赣州方特水上乐园盛大…
·先体验公平,再追求公…
·跟孩子“谈钱”
·门
·创业板指跌逾1% …
·中国市场不乏机会 多…
·上半年 公募这样“擒…
·让每一个学子都有出彩…
·表彰优秀师生
·拓展学生就业渠道
·筑牢学生暑假安全防线
·东游西逛在潮汕
·时光的温度
·林伯虔:艺苑多面手,…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三步引导法”帮助孩子理解并树立公平意识
先体验公平,再追求公平

时间:2025/7/8

 

快乐地玩耍游戏是培养孩子公平意识的天然课堂。林洁松  摄

  □记者 陈伟生 通讯员  罗宏杰

  “为什么弟弟不用洗碗却能先吃冰淇淋?”“明明我也帮忙摆碗筷,为什么姐姐能多看10分钟电视?”……当第一次传来孩子的委屈质问和喊出的“不公平”,家长们是否想过——成年人世界里“按劳分配”的公平准则,和孩子眼中的公平是同一回事吗?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也承载着每个人对理想秩序的向往。在倡导“公正”理念下,如何帮助尚在认知萌芽期的孩子理解公平正义并树立公平意识呢?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杨琼敏认为,培养孩子的公平意识,需要家长从孩子认知发展规律出发,通过“三步引导法”,让孩子在体验中触摸公平的形状,再引导其在思考中理解公平的内核和追求公平,帮助孩子树立公平意识,成长为明辨是非、追求公正的人。

  孩子眼中的“公平”生长轨迹

  有研究表明,公平意识的萌芽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早。早在婴幼儿时期,孩子们就已经能够察觉分配差异,展现出区分公平和不公平的能力。杨琼敏指出,年龄只有19个月大的幼儿在观察公平分配和不公平分配的场景时,注视不公平分配情景的时间,要明显比注视公平分配情景的时间更长。这一现象说明,婴幼儿即使尚不能用语言表达,也能敏锐察觉到“不对劲”,对公平与否有了最初的感知。

  研究认为,儿童在3岁左右就可能开始形成初步公平观念,并随着年龄增长,判断公平的标准也逐渐产生变化。杨琼敏表示,三四岁、四五岁的儿童判断公平的标准较为直观和简单,多关注双方的年龄、个头大小或者物品数量是否一样,认为“你一个我一个”就是公平;六七岁的孩子开始将每个人的“贡献值”多少纳入考量,懂得根据贡献来衡量是否公平,如“谁收拾玩具多谁先选”等就是公平;再大一些的孩子,则会开始考虑按需分配,认识到不同人因需求不同,分配方式也应有所差异,如“5岁的弟弟喜欢拼装类玩具,便购买机器人套件;8岁的姐姐热衷绘画,则提供油画工具包”等。这种认知发展的轨迹,反映了孩子从关注表面现象,逐渐深入到理解事物内在逻辑和价值的过程。

  三方法培养儿童的公平意识

  杨琼敏认为,对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公平只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想要帮助孩子理解并树立公平意识,关键在于“让幼儿先体验公平,再带他们追求公平”。

  游戏体验:直观认知“公平”

  “对于0至3岁的幼儿来说,游戏是认知‘公平’的最好方式。”杨琼敏表示,这可帮助幼儿认知“公平”概念,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和发现“公平”“不公平”,通过直观感受建立对公平的初步认知。

  杨琼敏介绍说,家长可准备一些数量为偶数的东西,如2颗糖果、4个桔子等,然后和孩子一起玩游戏。首先让孩子体验“你有我没有”或者“我有你没有”的不公平感:家长可先给孩子一个桔子,自己没有;接着再给孩子一个,但不给自己;最后剩下2个与孩子平分。这样孩子就有3个桔子,家长只有1个。这时,家长可以试着问孩子:“你觉得我开心吗?你觉得这样公平吗?为什么呢?”并观察其情绪反应。接着再让孩子体验“我有你没有”的情景,让孩子在没有糖果或者玩具更少的情况下,更深刻地感受不公平带来的情绪。最后,可与孩子玩“你有我也有”的游戏,如平分6颗糖果,家长说:“我一个,你一个;我又一个,你又一个;我再一个,你再一个。”最后两人都各有3颗糖果,大家一样多。然后询问孩子:“现在你觉得我开心吗?你开心吗?你觉得这样公平吗?为什么?”通过这种对比强烈的游戏,孩子能直观地感受到公平与不公平的区别,在快乐玩耍中对公平有了初步认知,这种具象化体验比说教更有效。

  日常生活:在细节中植入公平意识

  “日常生活是培养孩子公平意识的天然课堂。”杨琼敏指出,家长要善于抓住各种机会,让孩子体验和实践公平。

  杨琼敏举例说,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亲孩子一下,让孩子也亲自己一下;如果家里有多个孩子,那就对每个孩子都亲一下,然后让每个孩子亲自己一下。这样平等的互动,能让孩子体会到彼此之间的对等关系。又如在分食物时,家长可引导孩子用“你一个我一个”的方式进行分配;家长可带孩子一起数家里的生活用具,如牙刷、毛巾等,分配时也要遵循“你有我也有、你一个我一个”的原则。分配完成后,试着问问孩子:“如果不这样分配行吗?会出现怎样的情况?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促使孩子思考公平分配的意义,将公平意识融入日常点滴。

  讨论引导:全面深入地理解公平的内涵

  “除了体验和实践之外,家长有意识地坐下来和孩子‘讨论’公平,也是培养其公平意识的有效方法。”杨琼敏认为,这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思维,升华幼儿有关“公平”的思考,促进其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知,将抽象的公平意识内化,逐步形成稳定的公平概念,进而促进人格发展。

  杨琼敏表示,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生活中的事情,哪些是公平的,哪些是不公平的。在讨论过程中,家长可用“为什么”追问孩子,帮助孩子从“感觉不公平”过渡到“理解规则逻辑”,并让孩子举出实际的例子,表达自己的意见、主张自己的理由。孩子如果说:“明明和我一起玩积木,最后他把所有好看的积木都拿走了,这不公平。”这时,家长要耐心引导其跳出单纯情绪宣泄,多思考规则背后的逻辑,解释幼儿可能尚未理解的内容。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孩子打开视野,引发更多关注和思考,帮助他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公平的内涵。

  总之,培养孩子的公平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家长持续的耐心与引导。通过丰富的体验、积极的讨论,让公平正义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伴随他们成长为明辨是非、追求公正的人。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