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乐地玩耍游戏是培养孩子公平意识的天然课堂。林洁松 摄
□记者 陈伟生 通讯员 罗宏杰
“为什么弟弟不用洗碗却能先吃冰淇淋?”“明明我也帮忙摆碗筷,为什么姐姐能多看10分钟电视?”……当第一次传来孩子的委屈质问和喊出的“不公平”,家长们是否想过——成年人世界里“按劳分配”的公平准则,和孩子眼中的公平是同一回事吗?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也承载着每个人对理想秩序的向往。在倡导“公正”理念下,如何帮助尚在认知萌芽期的孩子理解公平正义并树立公平意识呢?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杨琼敏认为,培养孩子的公平意识,需要家长从孩子认知发展规律出发,通过“三步引导法”,让孩子在体验中触摸公平的形状,再引导其在思考中理解公平的内核和追求公平,帮助孩子树立公平意识,成长为明辨是非、追求公正的人。
孩子眼中的“公平”生长轨迹
有研究表明,公平意识的萌芽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早。早在婴幼儿时期,孩子们就已经能够察觉分配差异,展现出区分公平和不公平的能力。杨琼敏指出,年龄只有19个月大的幼儿在观察公平分配和不公平分配的场景时,注视不公平分配情景的时间,要明显比注视公平分配情景的时间更长。这一现象说明,婴幼儿即使尚不能用语言表达,也能敏锐察觉到“不对劲”,对公平与否有了最初的感知。
研究认为,儿童在3岁左右就可能开始形成初步公平观念,并随着年龄增长,判断公平的标准也逐渐产生变化。杨琼敏表示,三四岁、四五岁的儿童判断公平的标准较为直观和简单,多关注双方的年龄、个头大小或者物品数量是否一样,认为“你一个我一个”就是公平;六七岁的孩子开始将每个人的“贡献值”多少纳入考量,懂得根据贡献来衡量是否公平,如“谁收拾玩具多谁先选”等就是公平;再大一些的孩子,则会开始考虑按需分配,认识到不同人因需求不同,分配方式也应有所差异,如“5岁的弟弟喜欢拼装类玩具,便购买机器人套件;8岁的姐姐热衷绘画,则提供油画工具包”等。这种认知发展的轨迹,反映了孩子从关注表面现象,逐渐深入到理解事物内在逻辑和价值的过程。
三方法培养儿童的公平意识
杨琼敏认为,对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公平只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想要帮助孩子理解并树立公平意识,关键在于“让幼儿先体验公平,再带他们追求公平”。
游戏体验:直观认知“公平”
“对于0至3岁的幼儿来说,游戏是认知‘公平’的最好方式。”杨琼敏表示,这可帮助幼儿认知“公平”概念,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和发现“公平”“不公平”,通过直观感受建立对公平的初步认知。
杨琼敏介绍说,家长可准备一些数量为偶数的东西,如2颗糖果、4个桔子等,然后和孩子一起玩游戏。首先让孩子体验“你有我没有”或者“我有你没有”的不公平感:家长可先给孩子一个桔子,自己没有;接着再给孩子一个,但不给自己;最后剩下2个与孩子平分。这样孩子就有3个桔子,家长只有1个。这时,家长可以试着问孩子:“你觉得我开心吗?你觉得这样公平吗?为什么呢?”并观察其情绪反应。接着再让孩子体验“我有你没有”的情景,让孩子在没有糖果或者玩具更少的情况下,更深刻地感受不公平带来的情绪。最后,可与孩子玩“你有我也有”的游戏,如平分6颗糖果,家长说:“我一个,你一个;我又一个,你又一个;我再一个,你再一个。”最后两人都各有3颗糖果,大家一样多。然后询问孩子:“现在你觉得我开心吗?你开心吗?你觉得这样公平吗?为什么?”通过这种对比强烈的游戏,孩子能直观地感受到公平与不公平的区别,在快乐玩耍中对公平有了初步认知,这种具象化体验比说教更有效。
日常生活:在细节中植入公平意识
“日常生活是培养孩子公平意识的天然课堂。”杨琼敏指出,家长要善于抓住各种机会,让孩子体验和实践公平。
杨琼敏举例说,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亲孩子一下,让孩子也亲自己一下;如果家里有多个孩子,那就对每个孩子都亲一下,然后让每个孩子亲自己一下。这样平等的互动,能让孩子体会到彼此之间的对等关系。又如在分食物时,家长可引导孩子用“你一个我一个”的方式进行分配;家长可带孩子一起数家里的生活用具,如牙刷、毛巾等,分配时也要遵循“你有我也有、你一个我一个”的原则。分配完成后,试着问问孩子:“如果不这样分配行吗?会出现怎样的情况?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促使孩子思考公平分配的意义,将公平意识融入日常点滴。
讨论引导:全面深入地理解公平的内涵
“除了体验和实践之外,家长有意识地坐下来和孩子‘讨论’公平,也是培养其公平意识的有效方法。”杨琼敏认为,这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思维,升华幼儿有关“公平”的思考,促进其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知,将抽象的公平意识内化,逐步形成稳定的公平概念,进而促进人格发展。
杨琼敏表示,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生活中的事情,哪些是公平的,哪些是不公平的。在讨论过程中,家长可用“为什么”追问孩子,帮助孩子从“感觉不公平”过渡到“理解规则逻辑”,并让孩子举出实际的例子,表达自己的意见、主张自己的理由。孩子如果说:“明明和我一起玩积木,最后他把所有好看的积木都拿走了,这不公平。”这时,家长要耐心引导其跳出单纯情绪宣泄,多思考规则背后的逻辑,解释幼儿可能尚未理解的内容。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孩子打开视野,引发更多关注和思考,帮助他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公平的内涵。
总之,培养孩子的公平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家长持续的耐心与引导。通过丰富的体验、积极的讨论,让公平正义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伴随他们成长为明辨是非、追求公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