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霞
有一次,我和几位朋友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当聊到“如何与孩子谈钱”的话题时,气氛很热烈。
敏姐的女儿嘉嘉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她便让嘉嘉学声乐,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在三线小城,学习一节钢琴课要200元,找教授辅导声乐课一节高达1000元,一年学费保守估计要超过10万元。
敏姐的丈夫在企业拿固定薪水,她自己在保险公司工作,收入与绩效挂钩。一次,嘉嘉问起妈妈签单情况,那几天没签一个单子的敏姐,为了不让孩子担心,便撒了个谎说:“昨天签了个大单子,能赚10万元呢,今年我的目标是收入百万。”
嘉嘉听后如负释重,觉得有这样一位“超人妈妈”,自己就是妥妥的富二代,花钱也变得大手大脚。可敏姐却为这句大话懊悔不已,每天都在为女儿的学费奔波。
耿哥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他对儿子耿虎一直采取“哭穷”教育。从小就念叨“钱难赚”“家里没存款”,甚至透露“有时还靠借钱过日子”。耿虎确实很懂事,生活很节俭,高中就利用假期打工赚零花钱。但今年刚考上大学的他,刚开学半个月就提出不想读书了。
耿哥夫妇急坏了,追问之下才知道:耿虎既对大学专业不感兴趣,又担心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怕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浪费父母血汗钱,觉得“不如早工作早赚钱”。原本想通过“哭穷”让孩子发奋学习,却适得其反让孩子产生了厌学心理。
慧丽的做法让我颇为认同。她经营着一家超市,家里财务状况对儿子“分级公开”:不说具体金额,只分“好、中、差”三个等级——“好”意味着除日常开销外还有闲钱旅游;“中”表示仅够维持生活;“差”则需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她每月都会向儿子“汇报”收入情况,还会分享进货、营销的经历,让孩子知道钱是怎么赚来的。生意不好时,她会和儿子分析为何进入“差级”,甚至让孩子帮忙出主意。慧丽说:“家里经济好时,孩子知道赚钱不易,自然会节俭;经济差时,父母只要不失掉扭转局势的勇气,孩子就不会泄气,还能从中学到面对困境的方法和担当。”
其实,和孩子谈钱,既不必“哭穷”制造焦虑,也无需虚夸富裕营造假象。用积极的心态分享家庭状况,聊聊赚钱的辛苦、走出逆境的过程,甚至延伸到社会认知、人际关系——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谈钱”,让孩子在理解金钱的同时,也学会面对生活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