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洁娜
预习是教学活动中尤为重要的环节,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桥梁。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动脑筋,自己思考”,但事实上数学预习大多是“形式任务”,学生预习效果达不到教师的预期。我认为无非以下这些原因:学生大多被动预习、应付了事,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预习形式单一、无趣,主要是预习时没有针对性,学生缺乏兴趣;教师没有有目的地设计问题、有效落实任务,加上预习方法缺乏科学性指导等。这些原因导致学生预习效果差,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改革的推进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那我们如何把数学预习从 “形式任务” 转变成 “思维训练场” 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预习兴趣的培养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比如预习可以帮助他们提前发现问题,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提高他们学习新课的信心。其次,预习方式要增加趣味性。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比如短视频、动画等来吸引学生;或者通过在线问答、闯关游戏等互动工具加强学生的参与度;设计积分卡、奖章等可视化奖励,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
预习任务尽量关联实际生活。如果预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关,他们会更感兴趣。比如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知识点来设计实践任务,在教学《圆》时,我让学生回家用卡纸制作不同形状的“车轮”,学生在课上汇报自己选择哪种“车轮”,并说说原因;教学《比》时,我问学生:“你们有帮过妈妈做面包吗?妈妈是如何配好材料的?”让他们带着问题回家采访妈妈。这样的预习任务使他们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更能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二、预习内容的个性化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预习时,要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预习任务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避免“一刀切”。我们可以每节课课前有针对性地设计好预习单,让他们尝试完成预习单上的内容;如果有困难可以查资料,与同学共同探索,也可以请教家长,与家长共同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预习时存在的困难再加以引导,或重新调整预习内容,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
三、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方法的科学指导,实质上是在重构学习范式,优化学习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那如何较为有效地预习新课呢?我认为可引导学生通过“读—研—记”的步骤来进行。
“读”新课。初步了解新知识的内容,激活已有知识,搭建桥梁,整合新旧信息,提前复习整理好新知识需要运用的数学概念、公式等,做到“脑中有谱,心中有底”。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先让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圆的面积等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网,建立知识体系。
“研”例题。学生尝试自主研读例题,利用已学的知识以及以往的学习经验,探究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比如在学生预习《化简比》时,先让学生想想这节课跟哪部分知识有联系。学生试着衔接新旧知识,不难联系到四年级学过的 “商不变的规律”和五年级学过的“约分”,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就能自主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记”问题。学生在预习时,都会遇到很多疑惑,哪一步不懂,要做好记号,不要忽略或害怕问题。课前预习遇到的问题可以跟同学先探讨,然后在课堂学习时专心听讲、质疑解疑,这样目的明确,课堂学习更有效。
总之,有效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从“任务驱动”转向“兴趣驱动”,让预习过程可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最终实现 “轻负高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