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普宁英歌实现了从传统民俗到文旅IP的华丽转身。陈少强 摄
□记者 高浩钦 徐剑萍 特约记者 罗凯瀚
今年央视春晚舞台上,普宁英歌以雷霆之势“破圈”,全网话题播放量超39亿次,成为现象级文化IP.这背后,是普宁市以非遗为媒、以产业为基,探索“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普宁市以匠心铸魂,以创新致远,谋深做实英歌文章,探索推动英歌与纺织服装、中药材、青梅三大特色产业融合,实现“非遗流量”向“经济增量”的转化;同时,实景剧《英歌情》等文化精品与6家3A级景区、3条省级精品线路形成联动,构建了全域旅游新格局。从“中华战舞”的传承创新到“文旅融合”的提质增效,普宁走出一条“非遗传承-产业融合-经济增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以文化为笔,绘就人文与经济共荣的新画卷。
非遗传承与产业融合,普宁英歌“破圈”发展
普宁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该市共有国家级非遗普宁英歌、嵌瓷2项,省级非遗广东汉乐、普宁豆酱制作技艺等9项,市级和县级非遗数十项,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非遗保护体系。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普宁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其中,普宁英歌通过跨界融合与创新开发,实现了从传统民俗到文旅IP的华丽转身。
“南有普宁英歌,北有安塞腰鼓”。2025年,普宁英歌首登央视春晚,立即成为现象级文化热点。在这背景下,普宁市以英歌为纽带,推动其与纺织服装、中药材、青梅等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非遗+产业”的发展路径。
在与纺织服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普宁当地企业将英歌舞的图腾、色彩融入服装设计,推出“英歌元素”系列服饰,打造独具特色的英歌元素服装。该市还鼓励纺织企业与英歌表演团体合作,共同推出以英歌文化为主题的演出,实现文化产业与纺织服装产业的有机融合。在赋能中药材产业方面,普宁市以英歌文化节为载体,推出“英歌+中药”主题展销活动,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中药材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助力青梅产业发展方面,作为“中国青梅之乡”,普宁将英歌舞与梅花节结合,通过鼓励青梅企业利用英歌元素进行产品设计和品牌推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整合特色文旅资源,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今年春节期间,普宁市投资1.2亿元打造的大型实景剧《英歌情》成为引爆市场的文旅新亮点,吸引了超3万名观众现场观看,拉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102%!
这一成功实践,充分展现了文化赋能旅游的强劲动力。这得益于普宁市“前两年强基础、后三年快发展”的工作部署。该市通过建立文旅体“全市一盘棋”统筹机制,培育出包含6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德安里、盘龙湾温泉度假村、利泰飞鹅岭农业公园、“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新溪古村滨河景区、登峰乡村文化旅游景区)、3条省级乡村旅游线路和1条揭阳十佳自驾游线路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去年,德安里接待游客16.3万人次,利泰飞鹅岭农业公园接待16.9万人次,文旅吸引力显著提升。在品牌创建方面,普宁市大南山街道陂沟村入选首批广东省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南溪镇等4个镇获评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普宁国际商品城0663创意街区成功入选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文旅标杆。
此外,普宁市还特别注重发挥国级非遗普宁英歌的独特优势,通过创新转化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除了打造填补潮汕文旅演艺空白的《英歌情》实景剧外,还投资6000万元建设英歌文创乐园,构建“非遗展演+民俗体验+文创消费”的完整产业链;同时,通过“文旅+”模式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夜间经济示范点、星级民宿等新业态,开发康养美食、红色研学等主题线路,打造滨河景区、温泉度假等复合型产品,形成“日游景区、夜赏非遗、住特色民宿、购文创手信”的全时消费体验。
打造文化精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普宁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该市依托深厚文化底蕴,锻造出一批文化精品,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文化动能。
普宁市立足本土文化底蕴,坚持“扎根普宁、深入群众、贴近生活、紧扣时代”的创作导向,打造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其中,历时3年精心打造的实景演出《英歌情》在2025年春节首演即引发观演热潮;举办的英歌短视频大赛,相关作品《中华战舞·普天同庆》网络点击量突破千万次,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文艺创作领域,普宁市通过举办“练江杯”潮剧票友演唱大赛、廉洁文化艺术节等系列品牌活动,培育出《大山里的红旗》《利剑丹心》等精品剧目,以及《百千万花开普宁》《红蓝之间》等传唱度高的原创歌曲,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文化生态。
普宁市注重将文化创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开发英歌模型手办、盲盒等系列文创产品,推动非遗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推出英歌布偶、丝巾、钥匙扣、茶具、T恤衫、帆布袋、手办等,同时结合普宁嵌瓷、贵政山陶罐、根雕技艺创作英歌文创产品,满足消费者收藏、纪念和消费需求。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该市编纂出版《普宁英歌(大型图文集)》等具有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书籍,系统梳理地方文化资源。
今年6月份开始,每周六及节假日晚上,普宁流沙广场常态化开展英歌演出,计划演出不少于40场,目前已连续演出13场;同时,计划投资建设普宁“英歌印象”不夜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英歌文化,丰富普宁市文旅产品供给……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而且通过“文化+”模式带动旅游、文创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文化引领、产业联动的良性循环,为普宁市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三城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让文化“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