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泽楠
差异性教学是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方式,指以满足学生个体体育学习需求为目标、关注学生差异的教学模式。本文探讨其核心策略,包括个性化学习方案、灵活课程设计及运动活动的差异化实施。落实该教学需提升教师技能,并结合学生差异制定适配策略。
一、小学体育中的学生差异
在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的运动能力与兴趣呈现明显差异。1~2 年级学生多处于身体素质与协调性逐步发展的阶段,虽已掌握跑步、跳跃等基本动作技巧,但动作的稳定性与精准性普遍不足,同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较为浓厚。
3~4 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术开始逐步成熟,能够更熟练地掌握射门、传球等技术动作;其身体协调性与柔韧性也进一步提升,在部分运动项目或特定活动中会表现出更强的参与热情。
到5~6 年级时,部分学生的体能水平显著提高,可参与橄榄球、田径或体操等难度更高的体育项目。还有一些学生开始展现出更持久的专注力,在运动中表现出更高的兴趣与投入度。
二、小学体育差异性教学策略
(一)个性化学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个性化学习计划需结合学生的个体需求、能力水平及学习方式进行设计。制定计划的首要步骤是为每位学生设定明确目标,目标设定既要兼顾运动技能的提升,也要关注认知能力的发展。例如,运动技能目标可设定为“提高篮球投篮命中率”,而认知与素养目标可设定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自信心”。
教学过程中,需根据学生的兴趣差异灵活调整学习任务。若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需结合测评结果,为其制定差异化的学习策略,如重新调整目标难度、优化教学方法等。
(二)灵活的课程设计与课堂管理
差异性教学要求具备弹性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模式,以适配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课堂分组可采用 “能力分层” 策略,先按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划分为不同小组,再为各小组分配针对性任务与练习内容:为技能水平较高的小组设置更复杂的挑战任务(如战术配合训练),为基础薄弱的小组安排基础动作巩固练习(如动作分解训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配自身能力的难度层级上学习。
同时,需结合学生的兴趣倾向调整教学内容:为竞技意识较强的学生增加比赛实践机会(如小组对抗赛),为注重健身需求的学生设计更细致的体能训练方案(如针对性力量或耐力训练),这需要教师实时关注学生的技能水平与兴趣变化,动态调整教学任务。
(三)体育游戏和活动的差异化设计
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需设计差异化的体育游戏与活动,以提升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分组时可采用“同质分组”模式,将能力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便于开展适配的活动;针对活动难度较高或有特殊需求的学生,需提供个性化辅导,如增加技术指导频次、适当延长练习时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三、案例:小学跳绳教学的差异性教学实践
某小学为满足学生的分层学习需求,将跳绳教学优化纳入教学改进项目。该校参与学生年龄跨度为 6~12 岁,跳绳技巧水平与兴趣爱好差异较大,且均具备一定的运动参与意愿。学校希望通过此次教学改进,帮助学生提升跳绳技能,培养对跳绳运动的兴趣。
教师首先完成学生兴趣与技能水平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班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与自身水平匹配的班级中学习。随后,为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专属学习计划:低年级(初级班)以“掌握基础跳绳动作(如单脚跳、双脚跳)”为目标,中年级(中级班)聚焦 “提升跳绳连贯性与速度(如连续跳绳 50 次)”,高年级(高级班)则以“掌握复杂跳绳技巧(如双摇、交叉跳)”为核心目标。
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初级班学生均熟练掌握基础跳绳技能,中级班学生实现了跳绳连贯性与速度的提升,高级班学生成功掌握复杂跳绳技巧。最终,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都得到个性化满足,教学效果显著。
体育教育对小学生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差异性教学通过个性化计划、灵活课程与多样适配策略,能有效提升体育课堂质量,也为教师提供科学方法。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引导者,在小学体育中持续推广该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助力培养体育特长与健康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