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敏丽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作文教学已不再是机械的写作训练,而是学生表达自我、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教师需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自由的写作天地中提升能力、发展个性。以下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分享几点具体做法。
一、先看后写,筑牢观察能力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言:“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学生就必须关注生活、细致体察,善于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与独特之处。
教学中,我重视创造真实的写作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全面把握事物的特征。例如,春日里,我带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花草树木的形态、色彩,闻花香、触叶片,还组织放风筝、植树等活动。学生结合体验展开想象,写出《春日寻踪》《小草的力量》《木棉树印象》等鲜活文章。又如,在人物形象训练时,我让学生聚焦班主任,观察其神态、动作与语言,以《讲台前的老师》为题写作。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逐渐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写作素材日益丰富。
二、先玩后作,激活思维能力发展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写作的主导思维。小学生写作时,会经历表象唤醒、表象筛选、表象整合、表象物化的思维过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推动学生充实感知经历,增强表象生成能力;引导学生体悟事物情境,增强表象意化能力。因此,写作教学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投身于各种活动。为使学生在生活经历与活动参与中,对现实情境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教师应有意识地采取相应措施:一方面,指导观察方法,教会学生有次序、有重点地感知所见所闻,做到认真专注,入目入心;另一方面,训练学生回忆生活,再现场景。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心理学研究指出,“玩”对儿童个性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在情境作文教学中,我常先组织拔河、接力跑等游戏或竞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玩”,在体验中观察、感受、思考。
活动结束后,我会及时指导学生回顾活动过程,先口头描述所见所闻,再动笔写作成文。学生笔下的内容真实而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跃然纸上。如一位学生写道:“张锴在绳子末端坚守,双手死死拽住绳子,仿佛拽住一匹受惊野马的尾巴,丝毫也不敢放松……”这样的训练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也有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三、先做后书,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先做后书”即让学生先亲身做事,再记录过程。学生通过实践前的准备、实践中的体验,对事件记忆深刻,写作时不仅有内容可写,还能融入真情实感,吸引读者。我常设计手抄报制作、手工模型搭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说、“做”后写。以“手抄报创作”为例,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计版面、绘制插图、撰写内容,完成后先交流展示并介绍制作过程,再动笔记录。写作时,我要求学生写出真实体会,使文章更有真情实感。通过“实践—表达—写作”的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同步提升,写作成为自然的情感抒发过程。
四、先评后改,培育审美鉴赏能力
叶圣陶先生强调:“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每次习作完成后,我会组织学生扮演“小老师”,互相点评、推荐佳作,还会召开“习作欣赏会”,邀请优秀作者朗读作品。这种方式让学生成为评改“主角”,激发了参与热情。学生在评价与被评价中,学会欣赏他人优点、发现自身不足并主动修改,逐步提升审美与鉴赏能力。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需精心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源泉,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先看后写”“先玩后作”“先做后书”“先评后改”等多样化策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积累、在体验中思考、在表达中成长、在评价中提升,逐步建构个体的语言体系,能够创造性地表达,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培养其语文能力、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