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团结奋斗启新程
·以更高标准做好古城保…
·强监管优服务,为“揭…
·三镇共绘新画卷 文…
·从“十五五”全球热词…
·产业赋能 向海图强
·凝聚银发力量 助力古…
·荧光欢乐夜跑 点燃…
·深刻把握“十五五”时…
·香港赛区主媒体中心2…
·女子自由式小轮车公园…
·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
·铁路12306新增团…
·深圳启动国产关键软件…
·物象载情 笔触当下
·佳作赏析
·潮汕风物志
·好“柿”成“霜”
·从“蚯蚓走泥纹”看窑…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物象载情 笔触当下
——画家陈潮鑫访谈

时间:2025/10/26

 

  春色已十分

  双清图

  东篱秋韵

  别有天地非人间

  □记者 黄丽丽

  作为揭阳本土画家,陈潮鑫以“平凡物象中见时代精神”为艺术追求。他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以工笔画的严谨法度为基础,辅以水墨写意的偶然天成,将创作感知、思考转化为承载情感的作品,让中国画的笔墨意趣与当下的“时代感”在同一画面中形成新的视觉感受,使其画作兼具“文化根脉”与“情感温度”。

  记者:您自幼学画,以古为师,注重采风写生。从临摹宋画到实地写生过程中,您如何将传统精髓转化为自己的创作养分?

  陈潮鑫:临摹宋画时,我重点钻研其精准的造型能力、细腻的笔触质感与严谨的构图逻辑——比如宋画对物象细节的极致还原,以及“格物致知”的观察精神,这为我的工笔技法打下扎实基础。在实地写生时,我不会只停留在“照搬景物”,而是带着宋画的审美视角去捕捉现实中的独特意趣,比如聚焦潮汕古村落的灰墙、老物件。我会把宋画的“写实”与写生的“写实”区分开:宋画的写实是对“理想物象”的精准刻画,而我的写生是对“有情感、有故事的现实物象”的提炼,再用宋画的笔法技巧去呈现这些现实场景的质感与意境,让传统技法成为表达当代生活的“养分”,而非束缚。

  记者:在您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在工笔画中融入了水墨的“偶然性”效果,请谈谈这方面的创作思考。

  陈潮鑫:工笔画的“工”讲究精细可控,但我一直想打破这种“极致可控”带来的局限,让画面多些灵动与层次。水墨的“偶然性”——比如渲染背景时,墨色在宣纸上的自然晕染、流动形成的肌理,以工写结合与现代肌理相融,或是水分多少带来的深浅变化,增添画面的“柔”与“韵”。

  在创作中,我不会完全依赖水墨的“不可控”,而是“先控后放再收”:首先明确画面的核心主体(比如《清露芳菲》里的三角梅、《东篱秋韵》里的菊花),用工笔技法精准刻画,保证主体的清晰与突出;接着在背景或次要区域留白,通过调整水分、墨色浓度,让水墨自然流动,形成偶然的肌理效果;最后根据这些肌理的形态,稍作引导或补充(比如在晕染的背景里加几笔淡墨,呼应主体的质感),让“偶然”与“可控”融合,既保留水墨的气韵,又不偏离画面的整体主题,让工笔的“细”与水墨的“活”相互成就。

  记者:您在工笔画的当代语言表达上作出新的尝试,请谈谈您是如何突破传统工笔画的表现形式并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在探索过程中,哪些因素对您的实践有启发?

  陈潮鑫:传统工笔画多聚焦古典题材(如花鸟、山水、仕女),表现形式偏“雅致”“内敛”,而我希望让工笔画“贴近时代”。一方面,我保留传统工笔的核心技法——比如白描的线条、晕染的细腻,但在题材上跳出古典,转向现实:从潮汕古村落的乡愁物象(《丰收时节》《历史痕迹》),用传统技法去画“当下的故事”;另一方面,我会借鉴西画的焦点透视,让画面更有空间感,还会在工笔中融入水墨肌理,打破传统工笔“平涂”的单一感,形成“写实题材+传统技法+现代肌理”的个人风格。

  创作中最难的是“传统技法的‘古意’不被现代元素消解,现代表达的‘当代感’又不破坏传统的韵味”——比如用宋画的细腻笔法画口罩,若处理不好,容易让“古雅”的笔法与“现代”的物件表现产生割裂感。我的解决方式是“以‘情’为纽带”:无论题材是古村落还是现代物件,我都会先挖掘物象背后的情感(乡愁、致敬英雄),再用传统技法去传递这份情感——比如画《英雄赞》《双清图》中的口罩时,用工笔的细线条刻画口罩的褶皱,体现医护人员抗疫时的身影,让“古雅”的笔法服务于“致敬英雄”的当代情感,让传统与现代围绕“情感”融合,而非单纯的技法叠加。

  我常年在潮汕采风,城乡的一砖一瓦,都是最直接的灵感来源,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让现代表达不空洞;其次是艺术理论的启发,比如海德格尔对梵高“农鞋”的解读,让我意识到“平凡物象可以承载深层意义”,这促使我选择口罩、旧门板这类“小物象”入画,用传统工笔挖掘其背后的时代价值;此外,西画的静物画也给我启发,让我学会聚焦单一物象(如口罩配英雄花),通过简洁的构图突出主题,让工笔画的当代表达更精准。

  记者:您在现实题材作品中,是如何用传统花鸟画语言来表达的?以及如何看待艺术在记录时代、表达社会关怀方面的责任?

  陈潮鑫:传统花鸟画看似“小众”,但它的核心是“以物喻情”——如《香自苦寒来》,梅花以其坚韧不拔、逆境成长和高洁品质象征着美丽源自不懈努力;乡村老石磨身为磐石象征不怕风不怕雨,为丰收时节劳动人民磨制粮食的工具,体现粮食的来之不易和辛勤劳动的价值。两者共同诠释“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只有经过辛勤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收获美好的结果。再如《和平盛世》,鸽子自古以来便是和平与美好的象征;寿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寿与坚韧的象征。通过这两者,是希望将和平的美好与生命的坚韧融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既充满温情又富有力量的艺术世界。这种“意象表达”的逻辑,其实很适合传递现实情感。又能让现代物象有文化温度,避免现实题材的“直白”,让作品既有时代感,又有传统韵味。

  艺术是“时代的镜子”和“情感的桥梁”。记录时代,是用艺术的语言提炼时代里最动人的瞬间;表达社会关怀,是用细腻的笔触传递人文温度,让观众从作品里感受到对生活、对人的尊重。“让传统艺术‘活’在当下,让当下的故事有‘文化的根’。”我正孜孜探索着。

 

  个人简介

  陈潮鑫,揭阳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揭阳画院画师、揭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揭阳中国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揭阳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揭阳市青年美术协会顾问等。

  “一家之言

  于我而言,艺术要为生活而画,画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情;用传统的根、当代的眼、真诚的心去画,画出时代的“暖”。只有这样,工笔画才能不只是博物馆里的“藏品”,而是能走进人心、记录时代的“活的艺术”。

  ——陈潮鑫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