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习近平将出席开幕式并…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
·奋楫扬帆,不断取得现…
·“体育强则中国强”
·为甘肃高校英才送上“…
·推动凤江狮头鹅 产业…
·十五运会开幕式准备就…
·十五运会开幕式演员阵…
·十五运会将进一步加强…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
·就福建舰入列有关问题…
·学消防知识 迎全国…
·诗画相融 墨香致远
·佳作赏析
·来稿选登
·琉璃韵 凝匠心
·新苗地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诗画相融 墨香致远
——画家郑沛佳访谈

时间:2025/11/9

 

微雨池塘见

黑云翻墨未遮山

雄关漫道真如铁

雨后青山烟霭开

  □记者 黄丽丽

  他的绘画之路始于连环画,《芥子园画谱》是他的第一位绘画“老师”。从青少年书画班起步,得遇多位名师指点。再到深受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启迪,以及对文学、诗词、评论乃至西画的广泛涉猎与深刻理解,画家郑沛佳徜徉在诗书画艺术的殿堂里,在“心象”与“自然”的对话中,构建出一个既植根传统笔墨,又有当代思考与诗性意蕴的艺术世界。

  记者:郑老师,在您的绘画启蒙阶段,是否有一些关键的经历或老师对您产生重要的影响?

  郑沛佳:回忆起绘画启蒙阶段,感慨万分。从七岁开始,父母上班、兄姐上学,我独自在家守门,每日以临摹连环画为乐。上小学时,我家大哥买了一套《芥子园画谱》给我,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这套书就像一座艺术宝库,为我打开了绘画世界的大门,成为我绘画道路上的第一位“老师”。初中参加原揭阳县文化馆举办的青少年书画培训班,有幸师从刘昌炎、陈胜、钟敏等老师,后来更是得到陈文希先生、刘昌潮先生、恽圻苍教授等名师的亲面指导,让我在绘画语言和艺术理念上有更深的认识。众多艺术家中,石涛对我影响深远,其笔墨风格和 “搜尽奇峰打草稿” 的创作理念,令我领悟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谛。

  记者:您在美术、诗词和艺术评论等多个文艺领域都有创作实践,这种跨界融合且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方式,对您的国画创作产生怎样的影响?

  郑沛佳:我长期坚持读书、创作和评论,这使我对文化脉络和审美逻辑有更深透的理解。我认为,艺术是相通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体验能够相互交融、相互启发。在艺术评论的过程中,深入剖析各种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表现手法,使我在创作时对画面的构成、意境的营造有更敏锐的感知;而诗词的修养,则为我的画作注入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诗意的表达。如在构图上,我会借鉴诗词中的意象和韵律,令画面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做到“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情”。我的艺术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融合的过程,每一次在不同领域的探索,都成为我美术道路上的关键节点,推动自己不断否定自我、突破自我。

  记者:您在美术创作中涉猎多类题材,尤擅山水且各阶段风格迥异,能否谈谈这些风格背后的创作思考?

  郑沛佳:我的山水画创作始终围绕“心象”与“自然”的对话。在创作构思上,始终坚持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自然和生活中汲取灵感,根据不同的题材和情感,选择合适的技法和表现形式,让技法为题材和情感服务。二十年前,为寻找山水画创作的突破口,我前往西北一带采风。雄浑凝重的祁连山、太行山、贺兰山,苍凉凄美的戈壁、沙漠、胡杨等景象深深震撼了我。回到家乡后就探索适合表现西部山水的笔墨语言,创作出一系列阳刚雄壮、大开大合的作品,如《风骨》《数峰无语立斜阳》等,传达出一种从贫瘠到潜力、从悲凉到悲壮、从沧桑到希望的精神意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态的调整,我的创作题材和风格发生很大变化,开始更多地关注家乡景象。茂密榕树、葱葱翠竹、弯弯古桥、临河老窗、斑驳粉墙等家乡元素逐渐成为画中的主角,强调用水生韵,墨气灵动,笔随心运。如《黄岐夕翠》《沃土》《写得春风水一湾》等,将岭南风景的优雅与都市景物的静谧氛围相结合,融入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表达现代都市文明笼罩下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寄托物象与个人心境浑然一体的精神追求。

  记者:在您的国画创作中,您是如何在深入传统的同时,逐步找寻并形成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的?

  郑沛佳:我并非科班出身,但早年对中国画、版画以及素描、油画等画种的广泛涉猎,让我对色彩、构图和综合技法有更开放的理解。青少年时期通过对传统绘画作品的研究和临摹,打下良好的基础,后大胆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将艺术评论中的审美思考、诗词中的文化内涵、西画中的光影色彩等融入国画创作,逐渐形成自己既有中国画重水墨的韵味,又融入西画敢于用色的笔墨语言,达到贯通中西的艺术效果,使传统绘画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的活力。比如在《万绿丛中》尝试用重彩表现岭南生机,在《悲怆的傲视》中以皴擦和泼墨技法模拟胡杨肌理及大漠风云。

  记者:您长期身处浓厚的书香与阅读氛围中,这样的环境是否对您的美术创作产生启迪或影响?

  郑沛佳:图书馆的工作让我接触到海量书籍,尤其是文史哲经典,对我的美术创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阅读让我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书香滋养画面的文气,让我更注重作品的精神厚度。例如,当读到描绘自然景色或人文风情的文字时,脑海中会浮现出相应的画面,这些画面会成为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源泉。在创作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时,书籍中的哲学思辨、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等为我提供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精神内涵,使我的画作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是文化与情感的传递。

 

  个人简介

  郑沛佳,揭阳人。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员、广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揭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揭阳诗社常务副社长、揭阳画院理论委员会主任、揭阳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揭阳市青年美术协会名誉会长、《揭阳文艺》执行主编。

 

  “一家之言

  艺术创作是一场无止境的探索之旅,真正的美生于文化的根系,长于时代的土壤,最终抵达的是人类共通的灵魂。

  ——郑沛佳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