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幼芳
记者手记
2019年11月,笔者参加市侨界青年联合会第二届委员大会,邂逅了揭师校友刘窕敏。交谈中,得知他利用教学之余,潜心农科研究, 2002年,他就参与联合国教科农组织在中国的科研项目,承担了马尼拉麻在中国的野外实验长达6年之久。特别是2018年,他以在国内首创成功的五福柿繁殖方法,荣获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300年前,乾隆皇帝的老师惠士奇从北京带来珍稀植物五福柿种苗,植于普宁南岩古寺。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气候变迁,物种退化,五福柿在全国有记载的仅存2棵。上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农科专家不辞辛苦投入为五福柿繁育种苗科研中,但均未获成功。至20世纪90年代,北京雍和宫唯一一棵五福柿逐渐枯萎死亡,全国的五福柿就仅存揭阳这一棵了,该物种随时都有灭绝的危险!
2008年,刘窕敏接过五福柿种苗繁育的“接力棒”。他用了整整10年时间,在这条充满艰辛的科研之路艰难跋涉,终于摘取到这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桂冠。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所说的:“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容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
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得刘窕敏在探索珍稀濒危植物五福柿的科研之旅中,守得住清贫与寂寞,耐得住挫折与失败,不畏艰辛,认准目标,不言放弃,最终峰回路转,绝处逢生,取得成功。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一点精神”正是人生追求的标高和生命的活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一种精神,“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一种精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一种精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一种精神……这“一点精神”体现的是人生追求,也承载着超越自我的主体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一文中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良好的精神状态,能极大地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从而克难制胜,成就事业。”作为“草根”的刘窕敏,敢于接受南岩古寺重建发起人邱柏源先生的邀请,进行五福柿种苗的繁育研究,吸取前人经验,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历尽千辛万苦,耗费10年光阴,最终在五福柿种苗的繁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成功为五福柿“接代”,就是这种精神的生动诠释。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笔者认为,人只要有了这“一点精神”,就可以变得不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