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普通话关于手和脚的词语都是‘手’字在前,‘脚’字在后;而潮汕话则反之:都是‘脚’字在前,‘手’字在后?”
这可把我“考仆”(问倒)了,平时还真没注意这个现象。事后认真地梳理我收集的与“手”“脚”相关的词语,其构词词素的顺序,还真的是如此,几乎没有例外。例如(普通话在前,潮汕话在后):
脚步手掬,“掬”读(茄4)。比喻手脚灵活,是干活儿的好手。如说:“伊脚步手掬,做功课过强(他手脚麻利,是干活的能手)。”
脚踏手擙,“擙”音(瓯2),“脚步手掬”的近义词。
脚炟手炟,“炟”音(打1),干,手脚不沾水,比喻不干活。如说:“伊终日脚炟手炟,了哩怨呾无钱好使(他成天游手好闲,然后又埋怨说没钱花)。”
脚 手 ,“ ”音(耽5),湿,手脚沾了水,比喻动手干活,是“脚炟手炟”的反义词。如说:“脚 手 嘴臭臊(下水捕鱼,手脚湿了,嘴巴也就能沾到鱼腥味儿,比喻有劳动就有得吃)。”
脚冻手燢,“燢”音(薛),抖动,发抖;冷得手脚发抖。如说:“只几日降温,乞伊寒到脚冻手燢(这几天降温,被冻得四肢直哆嗦)。”
脚瘸手折,手折腿瘸。如说:“伊乞人拍到脚瘸手折(他被人打得手折腿瘸)。”
脚来手来,手脚并用,比喻人勤快。如说:“撮人脚来手来,免点钟就作直(大家一起动手,不用一个小时就干完活儿了)。”
脚溜手溜,溜,这里指麻利。如说:“伊脚溜手溜,做功课过猛(他手脚麻利,活儿干得很快)。”
脚猛手快,“猛”音(蜢),“快”音(课),都是迅速的意思。是“脚溜手溜”的近义词。有些地方也作“脚猛手溜”。
脚凝手凝,“凝”音(昂5),冷,寒冷;手脚冰凉。如说:“你衫衬少了,寒到脚凝手凝(你衣服穿少了,冻得手脚冰凉)。”
脚硬手硬,手脚僵硬,多指不灵活,不利索。如说:“伊脚硬手硬,怎好去学跳舞(他手脚都硬梆梆的,怎么能学舞蹈)?”
此外,动手动脚,潮汕话叫“动脚动手”;下手脚,潮汕话叫“落脚手”或“落脚落手”;手脚勤快,潮汕话叫“力脚力手”(力,勤力,力落);手工技术高超、鬼斧神工叫“鬼脚鬼手”;手把手指导徒弟做工或者练习武术等等叫“掠脚掠手”;舍不得动手花力气劳动,叫做“惜脚惜手”,俗语有云:“惜脚惜手,饿成蛤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虽然,我能把这些词语罗列出来,但还是看不出有什么端倪,回答不了为什么潮汕话与普通话词素顺序不同的问题。看来只能阙如,留待方家指教了。
我已经在《骹步手脚》一文中告诉读者,“脚”原本音(掬)、(茄4),“骹”字才是(咔1)的本字。但现在再用“骹”来代表(咔1),大家都不干了,只好承认习非成是的潜规则,继续使用“脚”字了。
另外,“手”音(秋2)是幼儿园小朋友都懂的,但它还可以读(首),则大家不一定知道了,因为它只出现在 “啲咊鼓手”(泛指唢呐等吹鼓手)一词中。声母读成[s],是符合语音演变规律的,是跟普通话相近的,粤语也读声母,可以作证。反而,常读音(秋2)反而是特殊的。
林伦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