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溪明月公园出发,沿南河北绿廊西行5718米,就来到京冈街道京北村境内。2023年仲夏,记者一行走进京北村,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43个社区(村),也是进入京冈境内的第9村。
京北村位于京冈街道西部,东北与凤美街道广南村相邻,东与佘厝村隔林西港相望,东南与陈厝村相接,南与京南村相连,西临榕江南河,与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玉路村、溪路村、港内村、旗头村隔江相望,北与渔湖街道港口村、凤美街道广美村接壤。京北村与南侧京南村同宗同祖,同属京冈孙氏一姓。这里文化昌盛,民风淳朴,是古揭阳境内为数不多的古乡望族之一。
□记者 池 妍
北宋古村,南宋京官
京北村位置图。阿 龙 制图
京北村地域,是京冈街道最为古老的村落,北宋时期称吉帛村,有池、潘、曾、卓等多姓聚居,为其时海阳县永宁乡渔湖都人口较为集中的村庄。
南宋绍兴八年(1138),朝廷从海阳县析出永宁、延德和崇义3乡,复置揭阳县。金陵高邮州(今江苏省扬州高邮市)人、进士孙乙被授为揭阳知县,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受命主持复创揭阳县。孙乙车行至永宁乡渔湖都吉帛村时,见此地车水马龙,遂以吉帛为临时县治。
两年后的绍兴十年(1140),县治移至玉窖村(今西马、中山街道相邻地带)。孙乙的次子孙大美(孙白)在吉帛定居下来。后来,他根据父亲是从京城而来,这里又是处于榕江之滨,把吉帛改称京冈,意为来自京都落籍于榕江之滨隆起之地。
孙白定居之地,古称富春围,后改称宫后围,因形似“瓜斗”,孙氏族人也称之为“瓜斗地”,取瓜瓞绵绵的意义。孙白于此建起了昆季书斋和书斋桥。南宋理宗(1225~1264在位)时,京冈孙氏第5世孙应子举孝廉,历任昭庆军观察使、宪佥大夫,遂在宫后围建起观察第。同一时期,第5世孙嘉子迁至埔上围。
明初,第9世孙毅翁迁至上巷围;明朝中叶,第11世孙隐士创寨京内围,第11世孙瑀迁至田墘围;清初,第16世孙文野迁至祠堂埔围,第16世孙棉野迁至东厝围;清朝中叶,第18世孙绵夫迁至后厝围。
孙氏后人在京冈不断壮大拓展,其他姓氏则逐渐外迁,京冈也慢慢地变成纯为孙姓族人的聚居地,至目前已繁衍成20多个片村,人口两万多人。
因居北片,方位得名
京北村委会。
京北村地域,在明清时期,为京冈村北部地区。清乾隆《揭阳县志》所列渔湖都67村中,京冈村为其一。
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京冈为其一。民国二十一年(1932),原渔湖、官溪两都范围合置为揭阳县第七区,下辖18乡,京冈段改置为京冈乡,分为36甲。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渔湖都范围7乡重新调整为5乡,京冈乡和联邻乡部分村合置为渔南乡,京冈隶属渔南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全区划为12个行政村,京冈为其一。1952年,12村改置为15个小乡,京冈析为京北、京南两乡,以南北位置命名新设置的小乡。这也是京北名字首次出现在村(小乡)级政区上。
但两个小乡设置时间甚短,1953年,重新合并为京冈乡,渔湖仍辖14乡。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京冈乡和凤南乡合并为京冈中乡。1957年1月,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京冈中乡并入渔江大乡。同年9月,渔江大乡与梅联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下辖13个高级农业社,原京冈中乡分为京冈、凤南两个高级农业社。12月,红旗人民公社改称渔湖公社,13个高级农业社改称管理区,京冈仍为其一。1959年3月,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京冈管理区再度析为京北、京南两个大队。京北大队辖上巷、宫后、京内、祠堂埔、东厝、田墘、后厝、埔上8围,大队部设于醇翁公祠(观察第)。这是京北作为村级政区的第2次设置。
1962年春,渔湖公社67个大队合并为44个大队,当年冬再次合并为15个大队,京北和京南再度合并为京冈大队。
1973年,京冈大队再次一分为二,京北第3次设为村级政区。1982年,京北大队部迁至京北路新址办公。1984年,随着撤公社改区、撤大队改乡,京北大队改设为京北乡,之后,京北历经村委会、村公所等建制。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1992年8月25日,广东省政府批准揭阳市在渔湖镇划出19平方千米设立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1994年5月9日,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扩至渔湖全镇。1995年4月,揭阳经济开发试验区在渔湖镇分设溪南、凤美和京冈3个街道。京北村被划归新设置的京冈街道。京冈街道办事处驻京北村办公楼,京北村委会搬回绵夫公祠办公。2007年,街道机关办公大楼在环市东路西侧京南村境内建成,党政机关从京北村迁至新址办公,村委会重新搬回旧址办公。
2013年3月调整行政区域,京北村隶属揭阳空港经济区京冈街道。2022年4月,京北村随同京冈街道划归榕城区管辖。
祠宇成群,古韵悠长
京冈大人府。
走进京北村,浓郁的古老气息扑面而来,随处可见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落。
位于孙乙落籍京冈创居之地宫后围的观察第,是京冈发祥地。这座观察第,横向七间过,纵向三厅亘,两侧带四排巷厝,前面一片阳埕,再前是池塘,占地总面积约4380平方米,形成“七间过,三厅亘,六天井”的格局,大门石门斗宽大厚实,两边各留七个斜方形孔,左边半孔,右边全孔,旧时用以插上横木加锁防盗。整座共三进六天井,九厅二十房,再加后包巷厝几十间,规模大,建筑风格独特。
在宫后围,还有一处有名的建筑群,那就是被称为“京冈大人府”的权之公祠,是京冈孙氏第24世孙国乾(1852~1913,字足缄,号权之)故居,清光绪年间以军功卓著授甘肃西宁游击加总兵衔赏戴花翎,转授闽粤总镇、南澳总兵。权之公祠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光绪三十四年(1908)落成。由“权之公祠”“建威第”“南北巷”及后包屋组成。权之公祠门楼、前厅和大堂上面画梁彩栋,木雕精美古朴。其大门左右置石鼓、石狮,门楼上还有清举人名书家林伯虔所书石刻4幅;建威第则有很多泥塑文字做花窗,前房南侧山墙花窗有慈禧太后手书“福”字,字体古朴典雅,造型大气美观。2014年,京冈大人府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窄窄的小巷走,记者被古色古香的建筑吸引,仔细看这些建筑的名称,表斋公祠、齐兴公祠、绵夫公祠、解元第、笠园、少楼……每一幢古民居,都有一个悠远的故事,都在诉说着京北数百年的风雨沧桑。
重教兴学,薪火相传
昔日“梦龙涤爪处”的双汇口,如今水清岸绿风景美,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阿 龙 摄
京北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浓郁风气,崇尚“诗礼传家”“耕读传家”。早在南宗绍兴年间,孙乙次子孙白(详见本系列第137、140站)在双汇口建造昆季书斋作为孙氏教书育人的地方。据村人介绍,原双汇口书斋桥头立有“梦龙涤爪处隐相旧地”碑一座,该处为孙白会晤梁克家先生胜迹,立碑以资纪念。但因年代久远而湮灭,后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七月重竖。并移于三山国王庙北侧,后因地方兴废,此碑现保存于孙氏家庙(祖祠)内。
从立籍之初到清末,历代孙氏族人不遗余力地营建书斋学堂,在京北境内,先后建有东壁斋、叠三书室、养正学堂、培英堂等多座书斋。书斋众多,使村里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村内子弟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因此历代也孕育出大批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文学著作。
重学育才风气的盛行,也促进了京北村教育的进步。2019年7月14日,由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外出乡贤、企业家、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成的京北村福利会成立,至2022年,用于奖学助学、扶贫济困等慈善项目共27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发展。
京北村历代人文发达、科甲鼎盛,从明清时期到近现代,涌现出如孙奋扬于清雍正五年(1727)高中武进士,官至四川、顺庆营游击,他两个弟弟奋励、奋持,分别在乾隆六年(1741)和三十六年(1771)考中武举人;清代潮州府最后一任都督孙国乾;诗、书、画“三绝”的著名画家孙星阁……
京北还是有名的革命老区,这里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像孙波、孙善、孙锋、孙明等纷纷走上革命的道路,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抛头颅洒热血。其中,孙波任过潮普揭武工队队长,孙善任过闽赣边纵队二支七团一联政治指导员,孙锋任过中共潮揭丰边建政工队长,孙明任过潮揭丰边建政工队长,他们为革命播下了一批种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93年12月7日,京北被评为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村。
保护传承,留住乡愁
滨江大道京北段。
京北村内环境优美。
京北村鸟瞰。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 郑楚藩 摄
自古以来,京北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薯、甘蔗、香蕉等。现主要经营种植业、养殖业、商业和家庭手工业等。特色工艺有抽纱、潮绣和羊毛织品。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农业、手工业、经商、务工工资性收入等。
目前,京北村常住人口2272户,10278人,下辖第一经联社、第二经联社、第三经联社、第四经联社、第五经联社5个经联社。连年来,京北在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滨江大道和南河北岸绿廊贯穿村境,村民出行和在家门口休闲大为方便;雨污分流工程全面完成;全村道路实现硬底化,并配套路灯、绿化;京北小学实现多功能电教教育;两所便民卫生站和多处绿地小公园建成投入使用,为村民提供悠闲活动场所,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今年3月,京北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们都感到非常兴奋和自豪。”京北村党委副书记孙建新表示,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让一代又一代的京北村民传承先贤的传统美德并发扬光大。
如今的京北村人,正满怀激情拥抱新时代,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