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闫
假期这几天,回了趟老家,去了一场喜宴。这场喜宴是在乡村,为乔迁新居而办,场面不算盛大,却人间烟火味十足。
“创油,接菜”,菜到我面前,我身体像石化了一般,思想却很活跃地回到了十几年前——我的十二岁生日宴。当时请的是声名远扬的大厨——刘伯伯和蔡婶婶。他俩厨艺精湛,再普通的吃食,也能做出八珍玉食。他们还有一句口头禅:“吃的美味,吃得放心,我们宽心”。宴席都是十里八乡的人来吃,他们从来不会敷衍了事。
刘伯伯和蔡婶婶总会提前几天来。一些需要煎蒸煮炸的东西,都要提前准备好,以防喜宴当天手忙脚乱。厨子到了,支宾也就到了。至于账房先生,是宴会当天到,一个人负责写礼簿,一个人负责收礼金。他们二位只要是有文化的人,会写字、信得过就可以。支宾可就不一样了,他必须得是胡老爷子。他能说会道、足智多谋、老练刚劲。在会场,他安排前来帮忙的人去邻居家借桌椅板凳、布置会场、迎来送往等等,众人都听命于他。这些人一来,喜庆就跟着来了,颇有些“蓬荜生辉”的样子。
喜宴最主要的还是在吃这一方面。刘伯伯和蔡婶婶会在喜宴前两天提前炸一些藕荷、菜团子,酥一些肉,做一些小点心,此时我就会像一只小馋猫,趴在灶台边上看。然后,我就会幸运地提前品尝到这些美食。即使是邻居家的小孩儿过来,也不会因为忙而怠慢。他们一边将白面沾到我们脸蛋逗我们,一边给我们递刚出锅的各种美食。我曾经傻乎乎地问过:“你们为什么不赶我们走?”他们打趣地说:“孩子的嘴多叼,你们说好吃,那就是好吃。”想必,我们也成了“品鉴官”。
喜宴当天,聒噪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寂静。沉睡中的我已经醒了,或许是因为兴奋而睡眠浅,时钟显示四点。声音是从人群中发出来的,他们大多是自发前来帮忙的邻居。他们的热情,在道场上雨布搭的席棚下,显现得淋漓尽致——有的人在支灶台、有的人在洗碗、有的人在帮厨……热闹极了。笑声、说话声、锅碗瓢盆声,简直是一场话剧。
一挂鞭炮放完,宴席正式开始。美酒佳肴飘香,一片热闹。
“创油,接菜!”这句方言音更长,声音更加洪亮,一下就将我拉回到了现实。一位身穿“好味道”工服字样的中年男人,一边朝我们桌走,一边叫着接菜。他们是“一条龙”服务队,是由主家请来的。这支服务队,有厨子、支宾、厨具、桌椅板凳等等,既方便、省事,又避免了铺张浪费。
阳光正好,秋风不燥。我们就在乐队的吹拉弹唱下,你一筷,我一筷地吃着酒席。摆上桌的菜,热气腾腾,细细数去有二十八道,这是当地的习俗,称之为“八大碗”。“八大碗”分八大类二十八道菜,以本土农家菜为原型,采用蒸炸焖酥煎煮炒等方法精心打造而成。
小孩儿转着桌,抢完了好吃的菜下桌嬉戏,喝酒的人正侃天说地,热腾腾的菜氤氲缭绕,主家挤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间敬酒,满面红光。
吃完饭后,我们参观了新房。大家有说有笑,为主家道喜。主家露出了崭新的面孔,就像这房子,白净、大气。门前两棵桂树,绽放着芬芳,就像这喜宴,难掩幸福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