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的朝圣》
[英]蕾秋·乔伊斯 著
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7年6月
崔宏英
好故事的魅力在于看别人的故事会治愈自己的人生。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的《一个人的朝圣》(黄妙瑜 译)就是这样的好故事。
六十五岁的哈罗德得知二十多年未见的女同事奎尼得了癌症,他本想去寄一封给她的回信,却突发奇想要徒步去看她。这一走,就从英格兰南部走到了北部,走了八十七天。
他打电话给奎尼说:“我去看你,你要活着。只要我一天还在路上走,你就要活着,不要让我失望。”哈罗德走了八十七天,奎尼果然又活了八十七天。
病床上的奎尼是一支将要燃尽的蜡烛,脆弱的生命风一吹就会随时消失,因为相信哈罗德会来而变得勇敢。她等到了他。她离开的时候,很平和,脸上带着笑容。
人在即将离开的时候,能够心态祥和、走得安然,不恐惧、不痛苦,应该是每个人想要的结局,而这除了药物,可能就靠信念。
哈罗德一路行走,无论看到什么,都会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妻子、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的家。他的脚步在丈量路途,心却在往回走,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人。
自从儿子戴维因抑郁症自杀之后,他和妻子就不再沟通交流,分房睡了。近在咫尺,却如同远在天涯的夫妻关系。这样一过就是二十年。他以为她不再爱他了。
对儿子,他一直在忏悔,后悔没有给他足够的爱。他不恨他的父母,他觉得父母的父母也都没有教会孩子如何表达爱如何去爱。这让读者反思,如何表达爱,才是人生的必修课。
哈罗德一路坚持、一路回想,遇到的每个人都是镜子,能让他更真切地了解自己。同时妻子莫琳在家里也开始反思二十年来的生活。距离让心灵里的爱慢慢苏醒。她看到了丈夫对儿子的细微的爱,认识到自己误解他太多了。她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安慰,而不让丈夫得到安慰,隐瞒了同事给他带的口信。她亲手给自己的生活套上了枷锁。
于是,她搬到哈罗德的大床上睡,她曾怀疑丈夫是否与女同事有浪漫史,自己是否会被抛弃。而在回忆里,她看到了他有多么爱自己。自己又是多么离不开他。
哈罗德徒步不是因为多年前与奎尼有什么浪漫史,而是她救过他,他却没有机会说一句谢谢。他想见她,当面说句谢谢。如果哈罗德开车,一天就见到她了。可那就失去了意义。心路需要一个历程。心扉敞开需要时间。
那双出发就穿着的帆船鞋修补了好多次也没舍得丢,最后,他用蓝胶带把鞋子和脚踝捆到了一起。这象征意义显而易见。
哈罗德和妻子,两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一个在家,一个在路上,重新捡拾爱,重新培育了爱。温暖的结局告诉我们,成长与成熟不分年龄。
读这本书时,我会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脚步太快了,容易迷失,看不清对方。我们也需要静下来,重新培育爱,让爱之花更加茁壮,婚姻更加幸福。
《一个人的朝圣》是一本治愈心灵、治愈婚姻的小说,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朝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