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焕杰 王玉生
刘伯承同志曾要求参谋指挥人员必须做到:研究上级指示要细,研究敌情要细,军事组织工作要细,检查工作要细,草拟军事文书要细,下达任务、传达指示要细,不能含糊其辞。提高练兵备战水平,也应围绕“细”字下功夫,力戒粗枝大叶。
“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战争是最严酷的审计师。任何一支军队,战时的从容应变,都源自平时的严格训练。练兵备战容不得半点马虎。蚁穴可溃千丈之堤,突隙能焚百尺之室。训练中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诸如装具带不全、动作“慢半拍”等,战时都有可能成为“大隐患”。特别是现代战争进入到“秒杀时代”,战场上各种作战要素、作战单元、作战系统必须精准协同,时间上误差一秒都不行,位置上偏离一米也不行,否则就可能“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一招一式都要严抓细抠。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如何练就克敌制胜的本领?答案就在一招一式间。各级应结合部队实际,将训练规定的质量标准进一步分解量化,具体到每个专业、每个课目,引导官兵从一分一秒算起、一步一动练起,一步一个台阶、从难从严训练,把关系战场胜负的一招一式都练过硬。同时,应坚持体系练、练体系,使各个专业形成“一盘棋”,各种力量拧成“一股绳”。
一人一岗都要真打实练。“生活里没有旁观者”,练兵备战同样如此。从将军到士兵,人人都是“马前卒”,没有旁观者;都是主角,没有配角。“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哪名官兵、哪个岗位训练不过硬,都可能成为作战体系中那个致命的“短板”。只有把各个层级、各类对象都训全、训实、训到位,引导官兵人人思打仗之责、谋打仗之事、强打仗之能,才能锻造出能征善战的精兵劲旅。
一案一策都要想深想实。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论是进行训练筹划还是拟制想定作业、演训预案,都要根据作战指挥的复杂程度、诸军兵种的联合难度、兵力装备的协同强度、作战进程的推进速度等,进行深算细算、周密计划,而不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想定想定,不能想想就定。各级指挥员应多些深思熟虑、精心筹划,坚持多案权衡、多手准备,把在什么时机、什么地域、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力量、采用什么方式、谁来组织指挥、怎么搞好协同等问题都搞具体搞精准,确保拿出的预案、出手的计划、做出的想定科学、合理、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