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霞
我从小喜欢画画,自认为画得还可以,因为亲戚们看了,都会夸奖我画得好看,有些亲戚更是不吝啬自己的口头表扬,说我画画这么好,将来肯定是个画家。
我上小学一至三年级时,美术课都被语文和数学老师“霸占”,三年时间没上过一节美术课。到了四年级时,学校规定不能占用副科上课时间上主科,我们的美术课才开始恢复,由五年级的数学老师刘老师教我们美术课。
刘老师的身体不太好,听说是年幼时得过小儿麻痹症留下了后遗症,腿脚走路不利索,但刘老师很严肃,很少见她笑。她画画还可以,上美术课时,她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画完后,我们再对着黑板上的画,在美术本上用铅笔画,画完再用蜡笔涂颜色。
我认为自己画得很好,至少和同桌比起来,简直好太多了,因为得意自己的画,每次画完我都前后左右看一眼同学的画,认为他们都没我画得好。
但每次美术本发下来时,我一看得分,气得都要发疯,因为我每次成绩都是“乙”,而同桌是“甲”,邻桌的同学有的是“甲+”,有的是“甲-”,挨个把同学成绩都看了一遍,全班得“乙”的同学虽然占一半,但我不服气,认为我的画画水平至少应是“甲”,甚至是“甲+”,但毕竟老师有评判权,她的评判便是权威。
正因如此,我在家老吐槽,认为刘老师没水平,她画画也不好,又不是美术专业毕业的,她不懂得欣赏。从此我开始讨厌刘老师,她的美术课我也不好好听,她画她的,我画我的,到后来,我彻底厌恶了画画。
外公知道后,笑着对我说:“刘老师是我的学生,她上学时数学非常好,考上了中师,中师什么都学,刘老师画画水平肯定也不低,她给你低分,是对你要求严格。老师和家长一样,对学习好的孩子更苛刻。”外公告诉我,像美术这样没有固定评分标准的科目,老师的打分也带有感情成分,觉得一个学生发挥出了最高水平,便给个高分,若认为一个学生还有进步的空间,便给个低分,而得了低分,并不代表学生画得不好,也不代表老师不喜欢这个学生,相反,是觉得学生还有进步的空间。
在外公看来,我的画,刘老师给了“乙”,说明在老师心中,我的进步空间还很大。
听了外公这番话,我的心情一下子明亮起来。从此,我对刘老师越看越顺眼,也喜欢听她的课了,当然画画也越来越认真了。
我长大后才领悟过来,认识到外公的话是哄我开心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当别人对你的评价不高时,不要抱怨,换个角度想一下,说明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如此便释然了,与其抱怨别人不是伯乐,不如努力把自己培养得越来越优秀,这才是“乙”评正向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