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一直是世界传统医药的主要代表之一,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赢得了百姓的认可。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喜欢用中药调理身体和养生,那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中药呢?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医科专家带你避开中药常见的误区。
不能把中药当保健品来吃
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而中药保健品源于中医学寓医于食的理论,是一种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的一类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物质,依据功效大致可分为调理类(如调理脾胃、辅助降血脂等)、补益类、清热类(如菊花茶)等。
这些饮品并非老少咸宜,应根据保健品包装上注明的适宜人群、适用食用量、功效成分名称和含量等服用。健康人群合理膳食即可获得充足营养。
熬中药的时间并非越久越好
中药煎煮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煎煮至中药本身与汤药中的有效成分浓度达到平衡时,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扩散就会停止。此时如再继续煎煮,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不仅不会再释放,还可能使非有效成分不断溶出,使得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因蒸发而减少,甚至在长时间的高温中被破坏,从而降低药效。例如,中药有先煎和后下之分,因此,中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煎煮。
适合别人的“好方子”不一定适合你
“朋友和我的病一样,他吃的药很有用,我能不能照着他的方子抓药?”
答案当然是不能。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医科李胜桥副主任介绍,中医讲究“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每个病人因其所处地域、季节、个人体质的差异,病情都会不同,所以用药是不一样的,盲目“照方抓药”可能导致方不对证,甚至加重或延误病情。例如,北方常用的温热药,南方地区的患者用了就不合适,不仅有可能导致上火,甚至会加重病情。建议广大市民到正规医院中医科门诊“量身定制”中药处方。
价格高低不能衡量中药疗效
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但在中药材方面有时却并不适用。贵,意味着稀缺,却不代表疗效更好。中药材讲究药性和配伍,如黄芪、红枣、天麻、枸杞等平价药,是构成许多经典药方的基础,我们必须认识到,药价有高低,药性无高下。李胜桥提醒,中药讲究一人一方,适合自己才最好,贵的药材也许大补,但每个人体质的阴阳寒热都不同,盲目选贵药很可能南辕北辙。
许晴晴 张嘉斌 姜 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