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谷
昨天,我给好友打电话诉苦:“每天解决完单位的难题,回家还有一堆烦心事等着我,我都快喘不过气来了!”她柔声说:“要不你找一处幽静的地方散散心,比如,楼下的公园。”
楼下的公园?我心想那地方有什么好去的,让她别开玩笑。她却一本正经地说:“你没听过‘公园20分钟效应’吗?”什么……效应?见我没回应,她认真地说了起来:“就是在公园待上20分钟,去和大自然进行连接,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能过滤掉很多焦虑和恐惧。”我一听,瞬间来了兴趣,决定当下就去实验一下。
我到公园,先找了条长椅坐下来。阳光轻柔地洒在身上,微风拂过,花香扑鼻,树叶被吹得沙沙作响。远处传来鸟儿婉转的歌声,水面上浮游着几只天鹅,恬静优雅。我闭上双眼,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任由思绪放空。渐渐的,身体像得到充电般舒坦,感觉能量在不断增加,心灵也像得到了净化。突然,“啪”一声,一只皮球滚到了脚边,小男孩气喘吁吁地追过来,我把球递给他,他连声说着谢谢。过了一会儿,他又抱着球跑过来,满脸笑容地问:“姐姐,你可以陪我玩一会儿吗?”看着他如此真诚,我只好答应。“姐姐,这边,这边!”“哈哈哈,你没踢中。”我们肆意奔跑着,挥洒着汗水,欢笑声不绝于耳,我也早已把烦恼抛到脑后。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红光满面、笑容灿烂的自己,简直难以置信公园竟真有这般神奇。
突然想起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心情糟糕到极点时,也会独自到荒僻的园子里散心。摇着轮椅慢慢走,园中处处留下他的车辙,寻一处清幽,静静地读书。有时,他在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不放心,就会寻过来,透过树的缝隙,看到他好好的,便放心回去了。“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挺好。”之后,母亲也总这样安慰自己,或许她知道儿子到园中后,状态会变好。正如他所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想来,公园对于史铁生来说是最好的自我疗愈场所。
“踏入园内,四周空气就和地铁内部不同了,泥土及青草的闷热气息不断挑逗着鼻孔。”吉田修一在《公园生活》中,更是把公园的疗愈作用写到了极致。他喜欢在公园里低着头走路,不看远处风景,只盯着自己的脚步,走过林间小径,穿过树林,进入广场,在喷水池旁边的椅子上坐下。此时,啜饮一口咖啡,闭上眼睛几秒,深呼吸,然后才缓缓睁眼。睁开的瞬间,所有的景色一股脑全飞进了眼里,能体验到一种忘我的状态。“有时眼泪还会莫名地涌出。只是一旦要为这些眼泪找理由时,反而会一下子冷却下来似的,眼泪立即干涸。”我想,那是因为公园所给予心灵的滋养,本就是没有缘由的。
在这样的时节,如果你也感到倦怠,不如去公园走走吧。看落花忙着为生活捕捉悸动,微风拂过柳絮的梦呓,静听细雨落地的声音。在那一方小小的世界里,以艳阳为灯,以花香引路,找到内心深处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