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一些孩子乖巧、听话、不顶嘴,叫做什么就去做,让家长很省心。不过,孩子过于“听话”未必是好事,如对本该是自己处理的事毫无主张、事事都依靠家长、遇到困难就放弃等,还容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那么,家长该如何做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呢?对此,揭阳市天蓝心理服务中心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陈洁婷认为,家长要营造温馨祥和的家庭气氛,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让孩子的想象力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家长要尊重孩子,多关注孩子,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和认知,避免溺爱孩子或过度控制孩子;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事情,锻炼孩子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孩子自主成长。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事情,锻炼孩子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孩子自主成长。林洁松 摄
□记者 刘春玉 通讯员 林 莉
孩子自主能力差,家长很担忧
“我孩子今年上二年级,学习成绩还不错,但自主能力很差。孩子平时娇生惯养,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孩子以前都是爷爷奶奶照顾,深受宠爱,生活上的许多事情都由爷爷奶奶包办,导致孩子依赖性很强,对本该自己处理的事情不知所措、毫无主见,一点小事情都做不了、做不好,遇到困难就放弃或者搬‘救兵’。”家住榕城的林先生说,别的小朋友都越大越懂事,可是他孩子现在做什么事情都要大人跟着,还脾气性格不好,特别胆小爱哭,稍有不顺心的就爱耍性子,更不敢放开胆子和同龄小朋友玩耍,这令他倍感担忧、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在市区一事业单位上班的王先生最近很烦恼、很担忧,他说,他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学习上的事也从不让他担心,但孩子太单纯了,性格软弱,没有主见、没有自主能力,也不懂得分清是非对错,甚至不会分辨好坏,别人说什么孩子都听、都信,别人叫孩子去干啥孩子就去干啥,王先生很担忧孩子未来可能遇到危险。
与林先生、王先生一样为孩子没有自主能力而担忧的吴女士说:“我孩子已经上六年级了,可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上下学书包都要我来背,每日三餐都是饭来张口,书包文具等都要我帮忙整理,连校服都要我每天晚上准备好放在他的床边,都快要上中学了,生活能力还很差。”李女士对此非常着急,但也束手无策,不知该怎么做才能培养提高孩子的自主能力。
自主能力强或弱,孩子将来大不同
陈洁婷表示,生活中,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为图“省心”,只要求孩子“听话”“别捣乱”“学习好”等,而且缺乏对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殊不知,久而久之会导致孩子唯命是从,缺乏自主性。
那么,缺乏自主能力对孩子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有哪些影响呢?陈洁婷分析指出,自主能力弱对孩子将来有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做事毫无主见,缺乏目的性。这是缺乏自主性的最明显特征,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没有自己的想法,随波逐流,盲目跟从,犹如一棵墙头草,习惯听从别人的安排。这导致孩子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能动性差;在做事情上,缺乏计划和目标,不会自己解决问题,依赖性比较强,若遇到困难总是采取回避的态度,逃避责任。二是容易受外界影响,出现不良行为。因为没有自主性,孩子对外界的诱惑可能会没有抵抗力,不管是对还是错,在一些行为上会盲目遵从,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良行为,这极有可能损害自己或他人的利益,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后果。三是无法应对挫折,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因为孩子缺乏自主性,所以做事情没有计划、目的,不能坚持,逃避困难,即使有想法也不会付出行动,依然会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甚至还没开始做就放弃或半途而废。
自主能力的强弱对孩子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陈洁婷指出,心理学研究发现,自主能力强的孩子普遍有两个特征:一是专注。面对外界干扰时,自主能力强的孩子能够通过自我控制、集中注意力,使自己能更高效地完成学习,成绩会相对比较高。二是对内在冲动的控制。自控力强的孩子能够很好地克服内在冲动,在权衡潜在利弊之后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在愤怒的时候,尽管有冲动想要暴力解决问题,但自控力强的人能够意识到后果,权衡之后选择其他较缓和的方式化解愤怒,通常能收获积极、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优异的成绩或表现。
培养孩子自主能力关键是要学会放手
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呢?对此,陈洁婷给出了建议。
一、学会放手,给孩子自主的机会。如果想让孩子有自主性,关键是家长要学会放手,不要一味干涉孩子的活动,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完成,包办孩子的一切,这会让孩子失去动手、动脑的机会。家长要给孩子独立的空间、提供做事的机会,如让孩子参与家庭的活动,这有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养成和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更独立,并在适应能力上也会有很大提高。
二、让孩子学会拒绝。孩子缺乏自主性,往往就会缺乏主见,家长要教会孩子坚持自己的想法,学会拒绝他人,要听从自己内心,不要盲目跟从他人,千万不要别人说什么,自己就去做什么。家长要培养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教会孩子懂得坚决拒绝一些不正确的行为。只有学会了拒绝,孩子们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并有独立的行为,不会成为“墙头草”。
三、尊重孩子,关注孩子,和孩子建立信任和沟通。家长要多关注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家长要学会倾听,多和孩子一起讨论、交流。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但是又不放纵,要有方法、有策略,尊重孩子的成长,接纳孩子的错误,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四、在温暖陪伴中培育孩子自主管理的意识。陪伴的实质是建立一种亲密的亲子依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带给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有些家长把陪伴变成了“包办”,如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在学校里不让孩子参与班级事务等,从而让孩子错过参与自我锻炼自我管理的机会,久而久之也失去自主发展的动力。因此,家长要给予孩子温暖的陪伴,让孩子体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能力,并在生活中教会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分辨轻重缓急、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等,逐步培养孩子自主管理的意识。
五、理性坚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孩子要想获得主动、积极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长期坚持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习需要兴趣,但不能只是最初的好奇,更需要在学和做的过程中体会酸甜苦辣,只有经历磨炼,才能激发深层的热爱。“双减”之后,孩子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时间,可以参与艺术实践、家务劳动、体育锻炼等,因此,家长要注意的是,应以理性的坚持给予孩子指导和激励,帮助孩子培养毅力,让孩子做事情能持之以恒,并在磨炼中逐渐成长。
六、身教言传,科学教养。自主能力是孩子发展的一个重要能力,儿时能否得到恰当的引导,影响着孩子能否形成良好的自控力。因此,在家庭教养过程中,家长要言传身教,做自主性强的榜样,通过行为告诉孩子,为什么有些行为是决不允许的。
总之,对孩子来说,自主是重要的成长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自己负责,这既是孩子成长发展的要求,也是孩子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要让孩子“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进行锻炼,经历从独立到自立的过程。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陪伴者,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主意识,发展理性的自主行为,培养强大的自主能力,让孩子长大后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