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用心用情做好服务保障…
·弘扬诚信文化 推进…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
·司法部开展“法援护苗…
·南方部分中小河流 可…
·高质量开展党纪学习教…
·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
·立足中国田野 研究…
·提高防范化解网络风险…
·让老人们每天都生活得…
·助力“百千万工程”走…
·筑牢农村交通安全“防…
·将“绿美”理念深植学…
·开展“劳动教育周”成…
·举行亲子阅读活动
·举办首届教职工运动会
·《马燕日记》
·父亲的钥匙声
·不做“小皇帝”了
·孩子偷拿家里的钱,家…
·教孩子尊重老师的劳动
·我的大喊大叫的一天!
·A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
·如何看待公募基金规模…
·吸金效应强劲 半导体…
·关键词前瞻端午旅游热…
·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
·打卡夏日玩水新地标
·宝口观云海
·推动文旅设施升级换代
·华强方特集团第十二次…
·云南三方面发力 擦亮…
·孩子们个头高了,课桌…
·低空航展助力广州建设…
·串换药品、超量开药 …
·期待嫦娥六号带着“蟾…
·公安部部署打击整治“…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
·借助沉浸体验鉴赏小学…
·增长预期上调凸显中国…
·全球再起“熊猫旋风”
·正研究如何“替换掉”…
·拉尼娜“回归”或使今…
·印度德里地区高温纪录…
·匈牙利纪念民族凝聚日
·葡萄牙航空展两飞机相…
·驻日美军三泽基地附近…
·人工智能让车辆识别行…
·磁铁垂钓者“钓”上保…
·林运秋:勤俭持家兴门…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181)
林运秋:勤俭持家兴门祚,抛金撒银报故乡

时间:2024/6/4

 

林运秋故居位置图。阿 龙 制图

  在新兴街道下义社区有一位人人称道的泰国归侨,青年时,他为了生存不得不远渡重洋,到海外谋生,后经艰苦创业,终于开创了自己的一番事业。虽身在异乡,他也时刻牵挂着家乡,只要家乡有需要,一片赤子之心的他就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国定居,更是一直支持和参与家乡建设,致力于推动家乡公共社会事业发展,造福百姓。他就是爱国华侨林运秋。

  2024年初夏,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来到榕城区新兴街道下义社区,走访林运秋后代及村干部,了解其不凡的一生。

  □记者 潘彬彬

  为谋生计下南洋

林运秋(1897~1965)。资料相片

 林运秋故居鸟瞰图。郑楚藩 摄

  林运秋,又名清速,1897年出生于揭阳县渔湖都下义和村(今榕城区新兴街道下义社区)一户普通农家,父亲林奕真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农民,生有6子,林运秋排行第五。由于家庭贫困,手足众多,林运秋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彼时,不少潮汕人为了谋生,选择出海到东南亚务工,年轻气盛的林运秋也萌生了渡海出洋谋生的念头,无奈囊中羞涩,没有足够的盘缠可乘渡过洋,后其心生一计,用少许银两买通水手,将自己藏匿于洋轮货仓中渡海来到新加坡。

  就这样,1913年,17岁的林运秋背井离乡,在新加坡开始了他的海外生活。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林运秋就先为当地商家打杂当佣工,赚些工钱寄回家乡帮补家用。两年后,体力渐壮,林运秋遂转到码头当搬运苦力工,以图多赚些钱。在赚到一点钱后,他寄款回家并招其三兄林清敬也一起来新加坡当码头工。

  1917年,攒下一点积蓄的林运秋离开了新加坡,转往暹罗(今泰国)京都曼谷开办了一家铺号为“林宜香”的猪肉档。不久,又转办为腊味商店,经营制作肉脯、肉松、腊肠等食品。

  在林运秋苦心经营下,“林宜香”生意蒸蒸日上,忙到要请人帮手才来得及,于是,林运秋回到家乡下义和村,将妻子黄赛贤带去暹罗帮忙料理内务。黄赛贤是一名勤俭持家、温顺贤惠的女子,本是林家童养媳,但夫妻俩和睦相处,伉俪情深,共生育了三男三女:长子林焕标、次子林勋准、三子林雄标、长女林冰心、次女林合心、三女林水仙。林运秋夫妻俩在暹罗团聚,一起奋斗经营“林宜香”,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外环境动荡不安,林运秋遂携眷回乡,安顿好一家老少,然后再独返暹罗经营事业。

  亲运大米赈家乡

  虽身在异乡,每天忙碌于经营自家店铺,但林运秋一直十分关心关注家乡的消息。

  1939年,日军占领汕头,开始了在潮汕地区长达6年的血腥统治,期间,潮汕地区的经济被严重扭曲,渔民被禁止出海捕鱼,商业被日资公司垄断,物资奇缺。1943年,因长时间的干旱天气,潮汕地区水稻无法插秧,旱情加上日军的畸形统治,致使粮价飙升,食物奇缺,进而导致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据《揭阳县志》记载,民国三十二年(1943)4月,因冬春连旱,早造收成无望,县城史巷碾米行囤积居奇;各地米商也哄抬米价。据《揭阳民国日报》报道:“民国三十一年(1942),白米每斗83元,翌年2月涨至260元,5月竟涨至990元。”

  粮食欠缺,米价飙升,民众被逼入绝境,每天有几百人饿死,死亡的阴郁气息笼罩了已经被战乱蹂躏的潮汕大地。1943年5月中旬,为了活下去,城乡多处出现饥民抢米抢食,县境饥民多以野菜、树根、芭蕉头充饥,部分人则扶老携幼逃荒往兴梅、江西、福建,路上饥病交加,饿殍遍野。据官方统计,1943年全县饿死68366人,逃荒24215人,少女、幼婴被拐卖22333人。

  彼时,远在暹罗经商的林运秋听闻家乡灾情,心急如焚,马上在当地发动募捐,并得到马来亚(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地区)华侨林锡藩等侨胞的慷慨捐助,共筹到大米15万斤。为尽快把大米运回家乡赈灾,林运秋亲自押运,昼夜兼程,终于将这批救灾大米运载回乡赈济灾民。曾任下义村党支部书记的林锡奇回忆道:“那批赈灾大米是用一条条小船从汕头港通过榕江运回揭阳,有些存放在榕城几个米铺,分配到下义村的大米集中放置在祠堂,堆得像小山那么高,家家户户拿着米袋排队按户口去领米,有些人扛着救命米,眼泪扑簌簌往下掉。”当时,除了义和全乡,受惠群众遍及榕城五社、八社、凤围、甲东里等村,每人分得大米75~90市斤,林运秋此番善举无异于雪中送炭,受惠者无不感激涕零。

  “从暹罗到揭阳,路途遥远,加上当时兵荒马乱,战乱不断,时不时还有日军的飞机轰炸,这一路可以说是一趟九死一生的行程,能够顺利抵达的物资,真的比黄金还要金贵啊!”回忆起当年林运秋不惧艰难险阻,将自身生命置之度外,也要把15万斤赈灾大米安全运回家乡,林锡奇肃然起敬,一直感慨“清速叔这一路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常人不知道的苦楚啊”!为此,乡亲们把林运秋的恩情铭记于心。

  筑堤修亭惠民生

和安里。阿 龙 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趁此良机,林运秋欣然携资回国探亲。

  回到下义和村,林运秋除了探望家人和亲朋好友,还不时在村里走走看看,当看到村南义和大洲(今东湖公园)农田长期遭受榕江水流刮蚀和淹浸,极难种作,村民苦不堪言,他随即慷慨解囊,捐资运石建筑堤防,以保护洲上农田不受潮水冲崩浸坏,并修建好洲上渡口和增建渡亭一座,可供人们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

  1947年,林运秋年届五旬,想到落叶要归根,人老要返乡,加上自己辛勤创业,也算是干出了一番事业,遂又携款回乡,兴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和安里”,还特刻匾额以记其事:“余自少侨商于暹,历有年,所幸叨。祖宗覆荫,营谋得庆顺手。客岁归梓,荷族咸赞,勷助建斯堡以为居宅,额题和安里,苦心筹画,朝夕经营,冀其落成,以慰厥志。后嗣子孙,居斯宅者,当知创业艰难,有所继绳(承)。”寥寥数言,记录着林运秋下南洋、旅泰创业的经历,也承载着他对子孙后代的殷殷期盼。

  和安里建成后,林运秋顿感年事渐高,倍感思乡,萌生了归国回乡安居颐养天年之念。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经过前期筹备,林运秋束装回国定居,由其长子林焕标去泰国继营其业,自此,在海外漂泊半生的林运秋荣归故里。

  心系教育励后人

运秋家塾曾作为义和学校教学场地,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郑楚藩 摄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当看到家乡求学向学者众多,但却没有办学场所时,回到家乡定居的林运秋就坐不住了,他随即倡议兴建义和学校,并带头捐资修建学校。义和学校建成后,惠及了顶乡、下义、凤林等多村学生。

  据林运秋曾孙林海逢回忆,当时由于历史原因,义和与凤林曾为世仇村,双方互不嫁娶,往来较少,但义和学校建成后,曾祖父本着“天下农民一家亲”,倡议义和学校可接收周边乡村学生,大家一起学习进步,因而凤林的孩子也有到义和学校求学读书。“后来,曾祖父看到求学者越来越多,义和学校学位日渐拥挤,便于1951年主动让出和安里一侧房屋16间,借给乡里办学,另外还让出二层楼房一间,借给农会作民兵室。”林海逢说,曾祖父无偿出借房屋给乡里办学,得到了乡亲们一致称赞,直至义和学校重建,出借的房屋才被他们收回。

  之后,林运秋见村北上城官路泥泞岖崎,不便行走,便出资出力,每日雇用民工30人,亲自带领民工修缮道路,一连干了两个多月,终于修筑出一条平平坦坦的大道,便于村民出行。看到林运秋为家乡和百姓如此无私奉献,乡亲们无不肃然起敬。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海外归侨增多,侨眷子弟入学读书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身为华侨,林运秋自是十分关注侨生、侨眷的学习问题。1955年,林运秋与揭阳县侨联委员黄通联名向揭阳县侨联、揭阳县人民政府提请创建“揭阳县华侨中学”,获准之后,榕城镇人民政府拨出榕城东南隅、丁氏书楼西侧一片荒地作为校址,于1956年成立“揭阳华侨中学筹建委员会”,林运秋被推选为建校筹委会委员兼财务董事。期间,林运秋全身心投入建校事宜中,满腔热忱地发动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华侨捐资兴学,并亲力亲为,和基建队伍吃住一起,严格按照建校蓝图,一丝不苟地监督施工。林运秋以建好侨中为己任,建校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咬紧牙关,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最终,第一期工程4座12间课室在半年内顺利建成,之后8个月时间,林运秋依旧为建校殚精竭虑、不辞劳瘁,建成了另一座教学大楼——3层12间课室的“柬华楼”。1958年国庆当天,华侨中学举行落成庆典,自此该校成为众多侨胞梦想起飞的新园地,也是推动揭阳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新载体。

  卖金捐建侨光亭

榕江公园侨光亭。郑楚藩 摄

  1958年,在林运秋奔波于建设华侨中学之际,恰好揭阳县人民政府准备兴建榕江公园,获悉这一消息,热心公益的林运秋也不甘落后,为大力支持建设榕江公园,他特意变卖妻子黄赛贤一条金腰带,捐建榕江公园八角凉亭供游人休憩、纳凉,亭子命名为“侨光亭”,寓意爱国华侨之光。

  说起曾祖父建亭一事,林海逢笑着告诉记者当年流传了另外一个版本,说是曾祖父和曾祖母时常在榕江公园附近散步,走着走着觉得人累脚酸,曾祖父便停下脚步并发出感慨:“要是此处有个凉亭歇歇脚该多好啊!人家有钱就做好事放天中央,我们有钱就放裤袋旁。”听到此话,曾祖母恍然大悟,就把自己的金腰带解开,交给曾祖父用以集资建亭。“不论修建侨光亭的初衷是什么,这一举动也是曾祖父推己及人、无私奉献、造福百姓的一大善举。”林海逢如是说。

  之后,因年久受风雨袭击、白蚁蛀蚀,侨光亭残破不堪。1992年8月,揭阳市榕城区人民政府批准,按原状对侨光亭进行整修,并于当年12月竣工。整修后的侨光亭古色古香,绿瓦飞檐,绘图精美,工艺精湛,是一处舒适、清新、优美的游览场所,也记录着一名爱国华侨对家乡的一片赤诚之心。

  林海逢说,虽然他没有见过曾祖父,但从小便听闻曾祖父的光荣事迹,“曾祖父为人诚信公道,我常听人说村里只要有人吵架闹纠纷,乡里人都会前来邀请曾祖父去主持公道,而且曾祖父做生意都是精打细算,生活上也是十分勤俭节约,但是只要是家乡有需要,他都是能拿出多少就拿多少,绝无二话。”

  鉴于林运秋为家乡作出的贡献,其先后当选为广东省和揭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揭阳县第四届人民委员会委员、揭阳县第一届侨联会执行委员。1959年被推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国庆观礼团代表,光荣进京参加庆祝国庆活动,并受到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何香凝的接见和赠送亲笔国画《猛虎图》墨宝。

  1965年,时年68岁的林运秋逝世,结束了其不凡的一生。斯人虽逝,精神永存,林运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忠厚正直、襟怀坦荡的高尚品格,乐善好施、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仁义孝廉、恋祖爱乡的家国情怀在下义人心中树立起华侨不朽的精神与形象,激励着众人奋勇前进、建设家乡。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