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燕玲 通讯员 袁鸿辉
近期连续降雨,天气潮湿闷热,人们倍感疲倦,胃口变差。中医认为,这是因为湿气阻遏脾胃运化所致。脾失健运,会导致机体的消化能力减退,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针对人们因天气湿热,感到身体沉重、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的情况,揭阳市中医院传统疗法科医生王铭漫介绍了几个祛湿药膳方和穴位按揉祛湿的手法,助你清爽度过夏季雨天。
男女“体湿”表现不同
人们常听到“湿气重”的说法,王铭漫表示,体湿的人通常都有容易出汗、不清爽,腰膝困重酸痛,眼屎多,嘴巴黏黏糊糊或口中犯甜,口腔溃疡总是不好,耳朵流水或湿痒,大便溏稀、黏腻,小便混浊、不清亮,有脚气等症状。此外,男性体湿和女性体湿的表现还有其他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男性体湿的表现有体形肥胖,啤酒肚,脂肪肝;胸膈痞满,经常胃胀,食欲不振或者饭量很大;隐私部位潮湿。
女性体湿的表现有油脂分泌旺盛,脸上爱出油;体形肥胖,总是觉得浑身困重,懒洋洋的;喜好食用甜食和油炸食品;经常头晕却查不出毛病;胸膈痞满,经常胃胀,食欲不振;白带多,隐私部位瘙痒,妇科炎症久治不愈,反复发作。
进食药膳防湿祛湿
夏季养生重在防“湿”,王铭漫介绍,可通过进食药膳防湿祛湿。
石斛麦冬山药炖水鸭 石斛15克,麦冬10克,山药30克,水鸭500克,生姜3片。水鸭斩块,用生姜和盐腌制片刻,水2500毫升,煮开后放入上述材料,大火转小火煮1.5小时后下盐调味即可饮用。该方适合胃阴虚人群,有滋阴去火的功效,对胃中嘈杂、口干、便秘等症状效果较好。
党参白术砂仁鲫鱼汤 党参30克,白术10克,砂仁5克,鲫鱼1条约300克,生姜3片。鲫鱼去鳞及内脏,洗净后烧锅下油,煎至两面金黄色,加水2500毫升,煮开后放入上述材料,大火转小火煮1.5小时后下盐调味即可饮用。该方适合脾气虚人群,有健脾益气的功效,对慢性胃炎、胃动力不足者较为合适。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15克,生姜20克,羊肉500克,大枣5枚,黄酒适量。羊肉洗净后汆水去血沫,水2500毫升,煮开后放入上述材料,大火转小火煮1小时后放入黄酒,再煮半小时后下盐调味即可饮用。该方适合脾阳虚人群,有温脾养血的功效,对畏寒肢冷、食后饱滞、乏力、妇女经行腹痛者有较好的调理功效。
茯苓粥 茯苓粉20克,粳米100克,盐、生姜粒少许。粳米淘净,粳米、茯苓粉放入锅,加水适量,用武火烧沸,转用文火熬至糜烂,再加盐、生姜粒,搅匀即成。每日2次,早晚餐用。该药膳粥有健脾祛湿的功效。
柠檬茶 鲜柠檬25克(或干品10克),鲜姜2片。以上材料用沸水500毫升煎3分钟后,置茶杯内随饮,可回泡,每日1剂。该茶饮有祛暑化湿养胃的作用。
四神汤 鲜淮山80克(干淮山30克),茯苓30克,芡实30克,莲子30粒(可带芯),陈皮6克,猪骨300克(可供3至4人食用)。猪骨剁小块,入锅飞水备用,将所有备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小火煲1.5小时,加盐即可饮用。四神汤源于宋朝,是中医著名的健脾食方,其中“四神”是指茯苓、淮山、莲子和芡实(或薏仁),汇集在一起后可互相补遗,制成的汤水对人体具有健脾、养颜、祛湿等诸多益处。
按揉穴位缓解“体湿”症状
除了进食药膳,还可通过按揉穴位缓解因湿气引起的头晕、头重、腹胀等症状。
按揉膻中穴 膻中穴位于人体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用大拇指先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揉,再逆时针方向按揉,每次按揉2~3分钟,动作要均匀有力。当出现湿困脑窍,浊邪不降,清阳不升,有头晕、头重等情况时,可按揉膻中穴。
按揉(艾灸)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双手交替环形按揉中脘穴,亦可上下擦揉中脘穴,每次按揉2~3分钟。当出现湿困腹部,脾胃运化失司,有腹胀、消化不良等情况时,可按揉中脘穴。
此外,也可艾灸中脘穴。点燃艾条,置于艾灸盒中,悬于中脘穴上,每次艾灸10~15分钟,不过湿热证不适宜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