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通桥之战》 余 戈 著 天地出版社 2024年5月
□赵昱华
惠通桥,一座连接滇缅的桥梁。历史上,这里曾经是滇西抗战的主战场之一。
余戈的新作《惠通桥之战》,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以惠通桥作为着眼点,对围绕惠通桥展开的两国间的生死较量,进行了生动细致的重现。
这本书就像是对旧作《滇西抗战三部曲》的微观补充,作者选取了大量当事者的回忆录与当时的新闻报道、地方县志等内容,通过对有血有肉的人物的刻画,还原了一个大背景下的小战场,让读者仿佛身处战场,与近百年前的先烈们同呼吸共命运,战场的残酷与紧迫感,随亲历者的口述传递给了读者。
余戈是著名的军史学家,曾担任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对于我国抗战时期的滇西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抗战时期的滇缅战场,因为规模小,烈度不高,长期被视作“被遗忘的战场”,随着该书的出版,它重新走进我们的视野。据作者自述,他写著的诱因,是在2004年为《滇西抗战三部曲》的写作做实地考察时,被惠通桥所吸引——“整个滇缅战场自1942年至1945年四个年头全部的战事,多少都能与这座桥发生联系。”
为什么惠通桥竟能拥有这样的地位,能够将整个滇缅战场连接?桥梁本是为了人的通行而建设的,故而也成了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交通线的关键部分。从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飞夺泸定桥”到著名的市场花园行动里那座“遥远的桥”,桥梁总能因其独有的价值,吸引指挥官与军事史学家们的关注,围绕桥梁的争夺,让原本广阔松散的战场猝然间变得狭窄紧密,需要短兵相接,一寸寸地用血肉相磨。
而惠通桥,正是滇缅公路这一国民政府的生命线的咽喉。滇缅公路,一度是彼时的中国唯一 一条对外交通运输的线路,这条被称为“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不仅为中国提供了一条关键的输血通道,更将缅北和滇西两个重要战场相互连接,无论是入缅作战,还是回国休整,滇缅路上的惠通桥都是必经之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惠通桥作为唯一一座能够在天堑之上维持车辆通行的桥梁,一度维系着十万将士的生死命脉。
该书所描写的主要内容,就是这样一条关键道路上的关键枢纽,是怎样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之下,在一次次地搏命厮杀以后,在前线的流血牺牲与后方的贪生怕死的映照下,最终被无可奈何地放弃的。这么说来,读者多少感觉意难平——那些牺牲,到底有什么意义?然而,再黑暗的局面也总会有人性的闪光,没有牺牲是毫无意义的。
滇缅公路之所以被称为“血肉筑成的滇缅路”,就是因为无数人愿意为之牺牲。为了建设这条道路自愿加班而被炸飞的夫妇,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学校长寸树声,还有无数坚守这条道路而流血阵亡的将士……他们所建设、所守护的,已经不仅仅是一条道路,而是一种信仰,一种对祖国的热爱与赤诚。
惠通桥最后还是被炸毁了,不是因为敌人的轰炸,而是为了让这座凝聚了人民血汗与精神的桥梁避免落入敌手。惠通桥毁灭了,变成了一座钢铁的废墟,但这座废墟却反射出了中国人民抗争到底的决心。战斗仍将继续,在雨林间继续,在怒江边继续,在前线继续,在敌后继续。滇缅公路失陷了,就走驼峰航线,驼峰航线运力不够,那就新建一条中印公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热血与激情,维系着这个国家的存在,维系着一条国家的生命线,而这条道路,最终也成了一条点亮曙光、通往胜利的道路。
惠通桥的爆破,为当时的滇西局势构筑起了一道防火墙,但可惜的是,滇缅公路就此中断。到了1945年,时隔三年之久,中国的军队终于再一次地跨过怒江,跨过惠通桥,将这一座承载了悲伤的桥梁,将这一条吸满了鲜血的道路,重夺于手。惠通桥,是一个小小的意象,却也能够成为整个滇缅战场,乃至整个中国抗击侵略、维护尊严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