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入海流·乡愁榕江”系列报道(6)

石肚河流经坪上镇石峡村。林碧鸿 摄

坪上镇红旗村委会上江坑村,有古大存故居。林碧鸿 摄

2024年1月,坪上石肚河旁梅花绽放。林碧鸿 摄

潭角村千年橄榄树。林碧鸿 摄

石肚河流域图。阿 龙 制图
石肚河,榕江的一级支流。
它发源于普宁市南阳山区的船埔镇石龙坑,往北流入揭西县坪上镇,流经整个坪上镇区,最终在员山新村注入南河。
时值仲夏,“榕江入海流”报道组来到揭西县坪上镇石内片区探访石肚河,在其美如画卷的风景中感受石内河的水韵文脉,汲取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记者 徐剑萍
山水之间,承载一段红色记忆
石肚河亦称石内河。石肚河是水利部门的标准称谓,石内河则是坪上镇群众对石肚河中下游地区的俗称。据了解,石肚河全长25千米,流域面积10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76亿立方米。
石肚河从普宁南阳山区曲折迂回流转至河坑村后,往北进入揭西县坪上镇红旗村。采访组沿着乡道Y569线坪(上)红(旗)公路,来到了公路的终点红旗村公路桥,这座桥连接普宁的南阳山区公路,石肚河就从桥下流过。只见这里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两岸芳草萋萋,河水清澈见底,浅流静淌,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星光。随行的红旗村党支部书记张素金告诉我们,石肚河水自南往北蜿蜒流去,流经坪上镇石内片区红旗、石峡、五星、樟树下与潭角共5个行政村,最终在员山新村注入南河。
红旗村是石肚河流经坪上镇的第一村庄,地处粤东莲花山脉深处,这里山连山,岭连岭,举目四望都是山。静谧的大山,因石肚河水灵动起来,灵山秀水共同孕育了一大批英雄人物,这里的人民群众为革命付出过巨大牺牲,作出突出贡献。
张素金告诉记者:“红旗行政村共有9个自然村,其中上江坑自然村就是东江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古大存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我们在张素金的带领下,来到上江坑村古大存战斗过的地方及其居住过的房屋,聆听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军长古大存在上江坑村的战斗故事。据介绍,1933年三四月间,古大存和卢笃茂率领红军300多人路经莲花山,他们离开此地时,留下12名武工队员分别到石内的江坑、瓜田等村进行革命活动。很快,他们就在石内一带培养了革命骨干40人,并在瓜田村重点建立一支18人的武装赤卫队。赤卫队配合红军进行革命宣传、散发传单、张贴标语,为红军送粮食、抬伤员、搭营房、侦察敌情等,他们还经常为红军到大富户征粮征饷,配合红军到普宁南阳山和桂竹等地打地主、资本家和土豪劣绅,在那段烽火岁月留下了革命足迹。
顺着石肚河的流向,我们来到红旗小学旁的革命烈士纪念碑,12位赤卫队烈士在革命中牺牲长眠于此,在此青山脚下,在这石肚河岸边,成为红旗村这个红色革命根据地老区的记忆。
水动岸绿,滋养两岸百姓
我们继续前行,豁然开朗处,是位于石峡村的一公里碧道。碧道上,一块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静静矗立,仿佛在“无声”地向到访的人民诉说着近几年来这片土地的变迁。在碧道上向石肚河望去,该河段河面宽阔,河水清澈,坐在休闲椅上,可以欣赏到对岸的梅林,好不惬意。
而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的石肚河河段杂草丛生。坪上镇委副书记黄丰裕告诉记者:“2018年,坪上镇投入3200多万元,启动坪上段石内河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为之后石内河的打造奠定了基础。2019年初,我们对石内河河道内淤泥、杂草进行清理,并对河道内的漂浮物以及岸边的垃圾进行打捞、清理,同时,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作用,集中清理河道堆积的泥土砂石、杂草灌木和生活垃圾等。经过几年时间,石内河才有了如今的模样。”据介绍,近年来,坪上镇还全力推进风貌带沿线连片整治工作,对潭角村、五星村、石峡村、樟树下村、红旗村等村开展穿衣戴帽、旧屋修缮等工程,累计提升整治农房约2100户;投入1170万元打造万梅谷文化小镇特色精品线路,完成主干道柏油铺设升级改造,完善沿线路灯和美化绿化;五星村、石峡村、樟树下村3个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已投入30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打造观梅栈道、古树公园、叠水坝、两山纪念石、党建公园等景观节点,配套发展休闲采摘农业和农家乐,乡村风貌带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水动岸绿,滋润了百姓的幸福生活。
源源石内河水穿过的石内片区水资源丰富,山地广阔,气候温和,雨量充足,自然环境、气候适合种植青梅,青梅成为当地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黄丰裕告诉记者,青梅是揭西县主要的农业生态经济之一,坪上镇则是全县种植青梅最多与最为集中的地方,这里共有1000多户农户种植青梅,种植面积1万多亩,年产量4万多吨,经济产值7000多万元。此外,橄榄作为潮汕人的情结,深受人们喜爱,石内片区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温度,让当地的榄树成了当地农户们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石内片区种植黑橄榄已有百年的历史,村里的黑榄树既有野生的,也有嫁接的,榄树资源十分丰富。榄肉可食用,榄核可加工成工艺品,可以说黑榄浑身都是宝。”黄丰裕告诉记者,该片区成功嫁接的工艺榄,经“榄艺师”精心雕琢后变成一个个精美的工艺品,不仅具有欣赏价值,更有收藏价值,因此广受市场欢迎,商客以江苏、河北、浙江等地居多。目前,该镇还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让家乡“致富榄”走得更远,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以“梅”为媒,一路唱响旅游歌
石内河,流淌不息的河水滋润着山川万物,让这片红色热土生机盎然,带领着这里的百姓安家、立业、致富。
近年来,在红色精神的滋养和绿色产业的支撑下,石内片区更是以“梅”为主题,“水”为主线,“慢”为主旨,着力打造万梅谷文化小镇,沿石内河打造滨水休闲风貌带,依水而建“梅花坝”“曲谱桥”“漫水坡”等,将农、文、旅“三合一”融合发展,强化人文内涵展现,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潭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恒向记者介绍,万梅谷是一条全长约12.87千米的精品旅游路线,串联起潭角村、五星村、石峡村、樟树下村和红旗村5个行政村,这里拥有一万多亩梅林,每年梅树开花时,漫山遍野的梅花吸引大量游客来到这里赏花。目前,已建起了观梅栈道、古树公园、叠水坝、幸福路、曲谱桥、两山纪念石等网红打卡点,每年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带动了5个行政村集体和农民的增收致富。
沿着石内河,我们悠游起这条精品旅游线路。潭角村是万梅谷的首站。只见石内河穿村而过,河边景色美丽怡人,一幅和谐的山水田园画卷展现在眼前。我们细心留意到,该村充分发掘青梅文化,以梅花观赏为亮点,增加森林景观点,古树公园、观梅栈道、文化长廊、乡愁公园等串联成线,打造了山水相依、层次有致的山村新景观。在石内河樟树下村河段,我们看到,该河段水面宽阔,村里利用水位高差,以梅花花瓣为形,以周边的苍翠青山、梅林、山村人家为背景,在不影响河道水利防洪的基础上打造叠水堰坝,配合当地“梅”的旅游特色,在河道中央修建花瓣形状的溢水水坝,水坝上面是五瓣梅花石桩,连接着石内河两岸。踏上梅花桩,源源不断的河水从石内河上游流下来,清澈的水一级级往下流,山清水秀的美景尽收眼底,远山近水之间,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成为又一处网红打卡点……在揭西坪上镇万梅谷文化小镇景区,我们在绿水青山之间,沿着石阶漫步,听着潺潺流水声,享受休闲时光。
山水相融,人水相亲。石内河与当地百姓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生。河水生生不息滋养、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石内百姓,而百姓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赋予石肚河新的生命力,让其展现出最美的姿态,焕发出更大魅力。
下站预告:南河大溪钱坑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