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宽容与执拗:迂夫司马光和北宋政治》
赵冬梅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4年3月
□禾 刀
司马光,一个临危不乱、勇于砸缸的追风少年!这是许多人孩提时代的记忆。知名史学家赵冬梅爬梳史料后指出,司马光砸缸之举虽确有史载,但这一壮举,没有成为当年他身上的特有标签。少年时代的司马光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天赋异禀,反倒背记比别人慢。好在这并没有成为阻碍司马光学习的拦路虎,而是倒逼他倍加勤奋,愈加努力。
司马光生命中跨越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和哲宗五个朝代。北宋群星闪耀,在司马光四十八年的仕途生涯中,他与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苏轼兄弟等名人有过交集。关于仕途方面,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分别是他的父亲司马池,以及父亲的挚友也是他的恩师庞籍。父亲是他步入仕途的导师,恩师庞籍则会指点迷津,关键时刻还为他挺身而出,视如己出。赵冬梅指出,“庞籍是一个勇敢正直、坚持原则的人,就连皇太后的懿旨他都敢抗命,司马光的执拗也少不了受他(庞籍)的影响”。
嘉祐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司马光作为谏官首次上殿,一口气呈上三篇札子,分别被仁宗留中、转发中书和转至枢密院,给军政管理者参考。谏官五载期间,“司马光一共上了一百七十多道谏书”。被他批评过的人,上至皇帝宋仁宗,及“各位宰相大臣,韩琦、欧阳修都被司马光批评过”“往下是皇帝身边的那一群受宠的嫔妃,骄傲的公主、弄权的宦官、膨胀的外戚;再往下才是犯了错误的其他官员”。
司马光的政见极具远见,他的思考常常独到抢眼。在《贾生论》一文里,他明确直言反对贾谊观点。“文帝的时候,汉朝对匈奴,就像宋朝对契丹一样,是要每年奉上‘金絮采缯’来赎买和平的。这一点让贾谊感到屈辱。司马光却说:”贾谊念念不忘那一点点的金絮,却忘了如果打仗要花多少钱?贾谊对匈奴与汉之间的礼节感到愤然不平,却忽视了如果打仗会给老百姓带来多大的危害。所以,凭什么说贾谊懂得的治理国家的根本呢?‘司马光认为,像贾谊这样,抛开国家真正的大政,只关注削藩和匈奴,是本末倒置、缓急失序、不明大体的。“
司马光当时之所以会去潜心编撰《资治通鉴》,主因是熙宁三年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认为“本朝的确需要改革,但改革绝不是草率的全盘否定,另起炉灶”,他“想要的是,改变王安石排斥异己的政治作风,取消王安石这些以搜刮老百姓为目的的新政,回到庆历,进行官僚体制的内部改革,节约国家财政支出,提高行政效率”。从这一层面看,司马光对民生的关注甚于王安石对“国库”空虚的焦虑,司马光赞成对社会影响更小的渐进式改革,这样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自然更小。
不过,在司马光的忠实“信徒”赵冬梅的眼里,坐上相位后的司马光,最终还是“背弃了自己一生的信仰,变得像他的对手一样颛顸、专横,不再宽容,不再谋求异见的共存相搅”。也许是司马光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急于在有限的生命里干出一番“惊天伟业”。然而,他致力推动排除异己的那些方式,恰恰是当年他坚决反对王安石的重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