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作宏 陈鸿辉
丁日昌于清光绪八年(1882)病卒于揭阳,葬于榕城东门外丁厝花园(絜园)内。其身后百余年,墓园曾遭盗掘徙变,其遗骨也经历从散落几至湮没,到艰难寻回的重重波折。
1952年,有贪财者偷掘丁墓。因棺木厚而韧,外加厚漆,棺中又装有大量除湿茶叶,棺盖打开时,丁公遗体仍然完好,但一遇空气很快氧化腐烂。当地政府发现后,一面追查盗墓贼,一面派人将遗体埋回原墓。
1956年,丁厝花园改建为揭阳华侨中学,当地政府配合丁氏裔孙,将丁日昌棺榇迁葬于城南仙桥紫陌山西南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迁葬时没有竖立墓碑。为以后易于辨认,丁氏裔孙丁逸史,用红漆油在一块青砖上竖书“丁氏十二世显祖,孙丁某某等同立”字样,并嘱民工将青砖置于棺榇之上。因为棺木系用贵重的柳州木材制成,不久,贪财者又起邪念,再次盗掘,将棺木敲拆成数块盗走,而将碎木块、红漆片、丁氏遗骨连同杂土回填。时过境迁,多年后丁日昌先生遗骸被淹没在茫茫荒草之中。
1986年秋,丁日昌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先生得到了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当年8月25日,丁氏原籍丰顺县政协向广东省政协提交了《关于丁日昌故居及墓地等问题的处理意见的报告》,省政协将报告转呈中共广东省委。同年10月27日,广东省委办公厅向丰顺县政协党组并汕头市委、揭阳县委发出了《关于丁日昌先生故居墓地处理意见的复函》,复函说丰顺县政协的《报告》收悉,并说“省委负责同志同意报告中陈远睦同志(时任汕头市副市长)提出的对丁日昌先生故居及墓地的处理意见,请抓紧办理”。
1987年7月,泰国侨领、泰中友协副会长、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泰国丁氏宗亲总会会长、丁日昌先生第五代裔侄孙丁家骏和国内丁氏裔孙丁鸿业、丁天骏等发起,进行丁日昌先生遗骨的寻找,此事得到当时揭阳县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视、关心和支持。然而,三十余年沧海桑田,紫陌山坡地垦殖造园,当年迁葬墓地根本无从辨认,虽耐心勘掘,却劳而无获。丁氏裔孙没有灰心,依然锲而不舍,历二载艰难了解寻踪。1989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了当年参与迁葬的一位民工,于是由该民工回忆指引,再度上山测点勘掘,终于掘到当年埋葬丁日昌先生遗骨的墓坑。经揭阳县博物馆考古人员鉴定和丁氏裔孙佐证:该墓坑回填土混杂着许多厚2毫米的红漆片和柳州棺木碎块,从中掘获灰色残砖边角一块,上面尚可见用红漆油书写的“同立”二字;遗骨清理复原,身高约1.66米,与丁日昌先生身高相符,脸部骨相与丁氏遗像特征吻合,遂确认为丁日昌先生遗骨无疑。
丁氏遗骨失而复得的消息传到海内外,引起各方人士的重视。1989年秋,省政协为落实省委办公厅复函的精神,向揭阳县提出重建丁日昌墓园,以供后人凭吊的意见。揭阳县委和县政府十分重视,立即进行研究,并指示政府侨务办公室牵头并董其事,成立了丁日昌墓园筹建委员会,特请泰国丁家骏先生为名誉会长,省政协丁身尊副秘书长和揭阳县文化局陈作宏局长为顾问,揭阳县落实侨房政策办公室主任陈传武为会长,县侨联、榕城镇政府侨务部门等单位负责人以及丁氏后裔代表丁鸿业、丁天骏、丁家光为委员,着手进行建墓各项筹备工作。委员会委派陈作宏、陈传武负责物色新墓址。开始拟定在黄岐山寻找适合地段,勘查后因该处条件并不许可,后转往县城南郊的仙桥镇。由于得到仙桥镇委和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最后顺利定址于仙桥紫峰山麓桂竹园风景区附近。墓址选定后,遂请古建专业人员进行墓园建设方案的设计。之后,将墓址情况及经反复论证的墓园设计方案,寄往泰国让丁家骏先生审阅,得到丁家骏先生的首肯,并决定由泰国丁氏宗亲总会基金会拨款40万港元,作为丁日昌先生墓园的建设经费。各项筹备工作完成后,工程于1991年8月5日动工,当年12月31日告竣。
重建后的丁日昌先生墓园,占地面积1070平方米,主墓前方墓园牌坊巍然屹立,牌坊后面两侧有两座石碑亭,分别竖有揭阳县人民政府所立的《重建丁日昌先生陵墓碑记》和丁家骏先生撰写的《先叔祖日昌公传略》。墓园背靠苍翠欲滴的紫峰山,庄严肃穆,宏伟壮观。1993年8月10日,揭阳市人民政府主持了丁日昌墓园竣工典礼。时任省政协副秘书长丁身尊、丁家骏先生等海内外丁氏宗亲和揭阳市领导及各界人士聚集墓园,共同吊祭怀念丁日昌这位先贤。当年3月5日,丁日昌先生墓被揭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揭阳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电视连续剧《丁日昌传奇》来揭阳拍摄,开机仪式就在丁日昌先生墓园举行。丁家骏先生过世后,其遗孀危秀云女士及其子丁新铭、丁新泰先生等于这一年前来墓园吊祭其先叔祖丁日昌先生,同时被聘为揭阳市丁日昌纪念馆荣誉顾问,并向丁日昌纪念馆捐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