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池 妍
今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这个节气,人们应该如何养生,如何防病?中医提醒,立秋时节需注意“五养三防”保健康。
“五养”:情志、起居、饮食、运动、穴位按摩调养
市中医院内五科副主任郭壁周表示,所谓“五养”即情志、起居、饮食、运动、经络穴位按摩。
情志调养:进入秋季,人们的情志就应该顺应自然,要做到保持内心宁静。只有保持心情舒畅,克制悲忧伤感,才能心身愉快,做到“敛阴养阴”。
起居调养:立秋万物开始成熟,秋高气爽,人们应该做到早睡早起。早睡利于肺气得以宣发肃降,早起防收敛之气太过。立秋后昼夜温差会逐渐变大,对于抵抗力低下的人群,更要注意适时添减衣物,及时保暖。
饮食调养:立秋后天气的最大特点是干燥,燥气伤肺,耗人津液,引发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立秋时节饮食养生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可以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柠檬、柚子、西红柿以平肝气,且酸甘化阴以增阴液来源,减少辛味以降肺气,饮食上多食用润肺平肝的食物,以维持机体平衡。
运动调养:立秋后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如慢跑、太极、瑜伽等。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阴气耗损。
穴位按摩调养:按揉手太阴肺经,对调节肺经气血有较好作用,同时预防肺部疾病的发生。按揉关元穴,即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经常按摩此穴,可调整全身的呼吸功能,激发经气,升提气机。
“三防”:防暑、防燥、防感冒
郭壁周提醒,秋后除“五养”外,防暑、防燥、防感冒也同样的重要。
防暑:立秋时节,暑热未尽,气温不会很快下降,很可能有短时间的气温升高,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天气也逐渐由潮热转向干热。因此,立秋后防暑降温要继续,不能有丝毫懈怠,应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为预防中暑,尽量要保证充足睡眠,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以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热伤风”。
防燥:秋后人们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如果出现明显的咽部不适,应该注意多喝温热水,多吃些滋阴润喉之品,如百合、银耳、黑木耳、梨等。另外,秋天容易上火,建议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刺激嗓子影响健康。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
防感冒:立秋后,昼夜温差变大,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初秋也是疾病的高发期,孩子往往会出现发烧症状,有时还会出现脸色苍白、情绪不稳定、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异常表现。初秋的夜晚,很多人习惯不盖被子,太过贪凉会导致腹泻、头重等。因此,初秋之际,千万注意不要贪凉,注重饮食卫生,情绪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