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纳洪阳河继续东流,来到榕城区中心片区——揭阳古城区。这里,榕江干流南河和第一大支流北河绕城而过,见证了千年古城的变迁。
2024年仲夏时节,“榕江入海流”采访组来到揭阳古城,在江风拂面、艳阳披肩中寻访岭南水城的昨天。
□记者 林佳燕
“浮水葫芦”天生成

榕江南河、北河绕揭阳古城而过,形成了“水上葫芦”地貌。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 林碧鸿 摄

南河边的“南浦渔歌”景区。

玉窖溪。
“环双溪之玉带,浸孤城之葫芦。”揭阳古城地处榕江中下游,北倚黄岐山,南面紫陌山和紫峰山。榕江南、北河婉若飘带自西而来,绕城相望。于双溪嘴处汇合,奔流东去。天然形成状若葫芦的地理风貌。因此,古人称揭阳古城为“浮水葫芦”,又因这一区域溪河纵横,池塘星罗棋布,从高处观看,众多河汊和池塘如莲花上的叶脉和露珠一样,因而又称揭阳古城为“水上莲花”。
榕江浮水葫芦段从吊桥溪南北河口至双溪嘴,南河曲折东流21.3千米,北河曲折东流18.7千米。南河河面宽阔、水流平缓,盛产觜鱼(俗称刺鱼,又名凤鱼或鲚鱼)。古时,渔民于日间集数舟由远而近,敲木柝、击船板,仿平吆叱之渔歌,而后围网捕鱼。晚间,泊舟于古城南门外河边浅滩,集中摊卖鱼鲜。渔火星星点点,渔歌悠悠扬扬。揭阳古八景“南浦渔歌”由此得名。
“环城内外,溪渚交流,舟楫纵横,仿佛三吴风景。”揭阳古城有南窖、北窖(二窖古称玉窖溪)与吊桥溪贯通榕江南北河,同时又连接护城河与城中小溪、池塘。古时,城内内河可行舟便于运输,还有北窖桥、南窖桥、石狮桥等数十座桥梁利于出行,所谓“四浦百桥五八池”。古城街坊、民居大多临水而建,有道是:“城中竹树多依水,市上人家半系船。”“开窗借看邻家月,绕道闲呼市上船。”城外,1958年傍依南河筑堤围造榕江西湖风景区,2006年在原“义和洲”新建东湖公园。两湖一西一东,环湖垂柳、虫唱鸟鸣,湖中亭台古色古香、九曲桥如龙卧波,令人神怡。小桥,流水,人家,南国水乡之美悠然展现。
榕水淙淙话古城

揭阳学宫。
亘古以来,奔流不息的榕江滋养着揭阳大地。“葫芦”音谐“福禄”,揭阳亦是“福禄”之地。2200多年前,秦汉时期揭阳置县。依山面海的地理环境为历代逃避战乱的中原士民提供庇护之所,他们在此繁衍生息,渐成宗族。千年间,揭阳几易地名、辖区。直至南宋绍兴十年(1140),在复置县两年之后,揭阳县署从京冈移治于“葫芦嘴”“莲花心”附近、玉窖溪畔的玉窖村。县城因城中多榕树,得名榕城,江也得名榕江。绕城而过的两条河流,则以方位得名南河、北河。
县城落地榕城之后,经济、文化迅速兴起。南宋绍兴十年(1140)兴建揭阳学宫(也称“孔庙”)以文化人,为揭阳沉淀了千年儒家文化精神。同年,始建揭阳城隍庙与双峰寺。到了南宋淳熙八年(1181),在诗人杨万里诗中,揭阳已是“风物冠南方”之地。
元至正十二年(1352),为了抵御海寇,揭阳开始修筑内外城。现存内城“禁城”(也称“金城”)为昔时之县衙,城墙条石垒筑、贝灰合缝,是中国唯—保留的元代石筑城墙。明天顺五年(1461),外城墙重修,同时修建了3个窖口(即“水门”,分别是北窖、南窖和马山窖)。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始建揭阳关帝庙。揭阳古城曾有5个城门,现存的进贤门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取名进贤,意为揭阳增进贤士。经过多次重修拓建,揭阳古城形成内外城池和“五门三窖二十四巷”的格局。
明清时期,揭阳地区大兴水利建设,水稻、甘蔗大面积种植,制糖业、手工业等迅猛发展,得益于榕江航道优势,商贸发达,揭阳成为远近闻名的“米县”。这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揭阳古城营建了大量府第祠宇,主要有丁氏光禄公祠(丁日昌旧居)、“明清一条街”民居建筑群、东门郭民居建筑群、“陈泰兴”族居建筑群等等。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开放,民国时期中山路、打铜街沿街兴建了融合中西风格的骑楼,见证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繁荣的商业历史。
1991年,揭阳撤县建市,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榕江两河四岸,高楼林立飞白鹭,绿阴碧水跃江鱼。揭阳因榕江水系和底蕴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1991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获得“岭南水城”的美称。
岭南水城毓灵秀

榕城区中心片区水系图。阿 龙 制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揭阳陆行交通不便,人们虽偏居一隅,却因榕江有了更多探索远方的可能,生活也因此更加精彩丰富。南宋至今,揭阳古城承载着众多文化遗产与人文记忆。
据雍正《揭阳县志·坊表》记载,昔时宣化街(中山路前身)建有23座牌坊,用来纪念明清时期本县邑人登科,或者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其中“戊辰四俊”坊,是为明崇祯戊辰年间中榜进士的郭之奇、辜朝荐、黄奇遇、宋兆禴立表,“状元坊”则是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武状元林德镛所立。还有父子均被封为“藩相”的明朝开国功臣之一李勤及其子李近川、明朝被贬至揭阳的东林党领袖高攀龙、“诗文潮汕称第一”的罗万杰、清末中国洋务运动的先驱者丁日昌等历史名人的居所与故事在民间传颂。
此外,古城的文化艺术亦是星光熠熠生辉。“徐松鬼,剑香兰,伯虔竹,苍石鸡,石帆猴,亦华乞丐,岩耕山水”,这是民国时期揭阳画坛写照,孙星阁、郭笃士、陈文希……他们从榕江出发,去上海、广州,去海外等地,学艺、扬名,为揭阳“国画之乡”抹上绚彩一笔。2004年,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第二次颁发的“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全部荣归揭阳,由陶塑艺术家陈保国、木雕艺术家林行能、金漆画艺术家陈晨光3人获得,揭阳工艺美术的艺术高度可见一斑。还有中国男子跳水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孙淑伟,等等。
因水城内外河道、桥梁众多,民俗文化也与水息息相关。“水色通三窖,风光画六桥。”古城每年正月十一晚上都会举办“行彩桥”活动。是日,城内小桥装扮一新,以“石狮桥”最为热闹,人们成群结队地前往行彩桥、摸石狮,到破门楼郑看“翁仔灯”,祈求平安、幸福和好运。“揭阳赛龙舟”则是在每年端午前后举行。彼时,江面锣鼓喧天,一艘艘龙舟劈波向前,岸边观众呐喊助威,生动展现揭阳人力争上游、奋力拼搏的精神。除此之外,榕城还有“青狮”“木雕”“潮剧”“铁枝木偶戏”“工夫茶艺”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文化项目。
岁月悠悠,榕水淙淙。南、北河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城,也将见证揭阳古城在市政府大力保护和修复下,恢复历史风貌,成为展示揭阳历史文化和潮汕特色的窗口。水上莲花,静待绽放芳华。
下站预告:北河
水利榕江(16)
揭阳市水网建设
一、水网建设的定义
水网建设是以自然河湖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调控为手段,集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系统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系建设。这个工程体系有三要素,就是“纲、目、结”。所谓“纲”,就是自然河道和重大引调水工程为纲,它也是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所谓“目”,就是河湖连通工程和输配水工程;所谓“结”,是指调蓄能力比较强的水利枢纽工程。
水网分为国家、省级、市级、县级四个层次。省市县网依托国家骨干网及上一级水网的调控作用,以行政区为单元,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水网体系。
水网建设的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现代水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揭阳市水网规划建设期为2022~2035年。
二、水网建设的意义
1.建设水网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国家水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对我国水利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多次强调,要加快国家水网建设,推进市县级水网建设,完善市县水网布局,打通水网建设“最后一公里”。
2.加快构建水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一直以来,揭阳有夏汛冬枯,洪涝旱灾害频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等水情特点,水已经成为制约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安全问题。科学规划水网工程建设布局,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全面提升水利的支撑保障能力,是我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支撑。
3.建设水网是应对极端天气的有力举措。伴随城镇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等因素影响,全球气候正发生深刻变化,极端天气灾害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风险。因此,建设抗风险高标准的现代水网,是统筹安全与发展,协调达标和提标,使防洪排涝能力和标准进一步巩固提升、管理手段更先进智慧、监管体系更健全有效,提升极端天气下水灾害风险应对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揭阳水网建设总体布局
揭阳市水网建设以榕江、练江、龙江等江河湖泊水系为基础,以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揭阳市龙颈水库应急备用引水工程、乌石拦河闸引水工程、惠来八库二闸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骨干配置工程为通道,以龙颈、石榴潭、三洲拦河闸、赤吟水闸等大型水利枢纽为节点,以智慧化调控为手段,通过联网、补网、强链,构建“二纵连三江,三横补水网,调蓄相结合”的揭阳市骨干水网格局,集防洪减灾、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等功能为一体,“通、蓄、连、控”并举,保障区域水安全。
两纵连三江,构建揭阳水网之“纲”——即榕江、练江、龙江3条跨区域自然水系和揭阳引韩工程、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等跨区域人工输配水通道为揭阳水网之纲。以榕江、练江、龙江3条天然骨干江河水系为基础,通过江海堤达标加固、河道整治等措施,畅通骨干河道行洪纳潮通道,充分发挥三江干流行洪、纳潮、输水、生态等综合功能。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引入外源韩江水补给揭阳,内源连通榕江、练江、龙江三江,形成揭阳市骨干输配水通道,从根本上解决揭阳市城区、普宁东部和惠来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统筹调配、互通互济。
三横补水网,织密揭阳水网之“目”—— 即境内40条集水面积50平方千米及以上的河流,乌石拦河闸引水工程、揭阳市龙颈水库应急备用引水工程、惠来八库二闸水资源配置工程等三条跨区县骨干输排水通道,大中型灌区骨干渠系为揭阳水网之目。通过实施中小河流治理,畅通行洪排洪通道;在自然水系和省级骨干网基础上,西水东济,进一步补强水网连接。依托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优化农村供水水源和输配水管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调蓄相结合,牢固揭阳水网之“结”——即已建2座大型水库、19座中型水库 、8座大型水闸以及规划新建的中型水库及大型水闸为主要调蓄结点。充分挖掘枢纽工程调蓄能力,合理规划应急备用水源建设,综合考虑防洪、挡潮、供水、灌溉、发电、生态等功能,发挥水网之“结”的综合功能和效益。
文字整理:钟伟强 潘彬彬
总策划:蔡淡群
总统筹:袁海生 袁惠亮
统筹:杨燕斌 魏乐珊 李文胜
协调:李统国 刘七华 刘汉立 文立刚
执行:钟伟强 郑培亮 李伟城
统筹策划:苏迎波 蔡逸龙 林宝凤 林广州 卢旭锐 黄晓鑫 钟 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