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华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高效的课堂导入,不仅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而且能够很好地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什么是课堂导入呢?课堂导入是指课堂教学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是教师和学生在此过程中所有教与学活动的通称。因此,教师是否能够在开始上课时就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立刻吸引到自己的课堂中,是能否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抓好课堂导入这一微小的环节,设计好课堂导入,让学生愿意学、自主学,可以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多媒体导入,新颖激趣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动因常常是具体、生动、直观的一些事物。小学生因年龄特点天生好奇、好动,这种情况在他们学习的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所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联的图片、视频、动画等,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这节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视频,学生跟唱律动儿歌的方式导入新课内容。在儿歌《宝宝爱整理》中,可爱的熊猫宝宝在打扫房间,把玩具、衣服、鞋子分类整理,将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学生在跟唱的同时通过画面与歌词相联系的方式,很快就找到整理房间的好办法。教师这时候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会整理房间吗?你是怎么整理的?”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得高高的,争着发言。一分半钟的小视频,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为新授内容“分类”做好铺垫,可谓“一举两得”。
二、故事导入,生动激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小学生对故事总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可以选择精而短,且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小故事,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思考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小猫钓鱼》这节课,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理解0的意义。教学伊始,教师结合具体的情境,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星期天,天气晴朗,小猫一家高高兴兴地去钓鱼……”同学们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来,挺直腰板坐端正认真地听。“3条,2条,1条,咦,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着,这是怎么回事?”学生A:小猫看到一只蜻蜓飞来了,放下钓鱼竿,去捉蜻蜓。学生B:蝴蝶飞来了,蝴蝶真美丽。小猫看了很喜欢,放下钓鱼竿,又去捉蝴蝶。学生C:小猫一会儿去捉蜻蜓,一会儿去捉蝴蝶,没有认真钓鱼。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当小猫一条鱼也没有时,我们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通过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当“一个也没有”时我们可以用0表示。这个小故事浅显易懂,不仅引导学生认识“0”,还告诉了学生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三、跨学科导入,合力激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明确提出了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在导入环节中将不同学科知识、不同学科能力、社会生活经验等串联起来,有利于建立学生成体系的知识与能力,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轴对称》时,教师将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展现在学生眼前,大红的“喜”字,“灯笼”,五颜六色的“花朵”,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小桥”“亭台楼阁”……孩子们不断发出惊叹、赞美声,直观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激发了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欲望。这种跨学科式的导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又如:在一节公开课上,教师进行《“重复”的奥妙》的教学。教学活动一开始,教师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引导学生跟着节拍做拍手动作,拍得可整齐啦!教师问:为什么你们听到这音乐就能拍得如此整齐?学生A:动作节拍有规律。学生B:动作重复出现……教师: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重复的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重复”的奥妙吧!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很快舒缓课前的紧张气氛,又能顺其自然地导入新授内容,为教学活动打好基础。
“教无定式,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的导入还有很多模式。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所教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等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