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告状”行为,鼓励其寻找解决办法,帮助孩子克服爱“告状”习惯。 林洁松 摄
□记者 陈伟生 通讯员 何 琳
“爸爸,哥哥欺负我”“妈妈,姐姐乱丢我的玩具”“老师,他在洗手的时候玩水”……生活中,一些孩子动不动就拿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向家长“告状”,甚至一天就能给上班的家长打好几个“告状”电话。这让家长伤透脑筋,回应吧,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坏习惯,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阻碍孩子社交技能的发展;不回应吧,又怕孩子真遇到事受欺负,更怕以后遇到事情不跟自己说了,这让家长们非常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对此,专业人士认为,“告状”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表现,家长要正确对待,及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给予孩子有效的帮助和正确引导;孩子“告状”时,家长要耐心倾听,了解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并尝试理解孩子的感受,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注和重视;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爱,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告状”行为,避免对孩子的过度干预或保护,更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并鼓励其寻找解决办法,同时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能,减少对家长的依赖,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帮助孩子克服爱“告状”行为。
导致孩子爱“告状”有七主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爱“告状”呢?对此,汕头市乐见田心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陈洁婷分析认为,可能有七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是寻求关注和保护。孩子可能想通过“告状”来获取家长的关注和认可,希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理解,这源于孩子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感,他们需要家长的反馈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感和重要性。“告状”也是孩子用来获得安全感的方式,孩子可能觉得自己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家长的帮助才能应对困难,因而想通过“告状”来寻求家长的支持和保护,减轻自己的压力和焦虑。
二是宣泄情绪。“告状”是孩子用来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有的孩子可能觉得自己受了委屈或被忽视,于是通过“告状”表达自己的不满或紧张等情绪,并以此引起家长的重视和解决问题。
三是喜欢自我表现。喜欢自我表现是孩子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告状”行为是希望成年人对其是非判断作出肯定的评价,如做错了事时以此逃避责任和惩罚,或以此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等。
四是缺乏沟通技巧。孩子可能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故而以“告状”的方式试图与家长建立联系和沟通。
五是模仿。孩子善于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动,当经常看到他人通过“告状”解决问题时,会认为“告状”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冲突的方式,并尝试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
六是缺乏自信。当遇到问题时,孩子可能因为缺乏自信,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无法独立处理,需要依靠家长的帮助和支持才能解决,因此用“告状”的方式寻求家长介入。
七是受不当教育方式影响。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对孩子过度保护、溺爱或干涉等,会导致孩子依赖性强、自主性差,并习惯于以“告状”来寻求帮助和支持;如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批评过多或缺乏耐心,孩子可能会感到害怕和不安,从而更倾向于通过“告状”来避免受到责备或惩罚。
教会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是帮助孩子克服爱“告状”的有效办法
孩子爱“告状”,家长该如何应对呢?对此,陈洁婷给出了建议。
一、耐心倾听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告状”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也是孩子的一种沟通方式,或许只是想让家长关注或夸奖他而已,因此,家长要正确对待,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来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当孩子“告状”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认真、耐心地倾听,不要打断孩子的话,更不要急于下结论或指责孩子,而要让孩子把事情经过讲清楚,了解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并尝试理解孩子的感受,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注和重视;家长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客观分析问题,理解、尊重孩子“告状”的心理动机,并用公正的态度去判断、解决矛盾和冲突,同时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及时给予孩子更有效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孩子向家长“告状”是认为家长是值得依赖并且信任的,因此,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爱,给予孩子关心、理解和支持等,与孩子多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在遇到问题时才更愿意与家长分享,而不是选择“告状”解决问题。
二、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告状”行为,避免对孩子的过度干预或保护,要让孩子有更多的空间去探索甚至去犯错,因此,孩子“告状”时,家长切不可忽视孩子的“告状”,但也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要教会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帮助孩子克服爱“告状”行为的有效办法,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并鼓励其寻找解决办法,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能,如问孩子:“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把问题抛给孩子,既能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减少对家长的依赖,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孩子改掉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的坏习惯,从而学会面对困难并解决问题。
三、教会孩子与人相处。对于“告状”的孩子,家长可以用故事、动画片、漫画中积极正面的形象培养孩子诚实、敢作敢当等可贵的品质,教会孩子识别、管理情绪和一些社交技巧,同时引导孩子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要学会制约自己,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避免使用攻击性或负面的语言,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同时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被“告状”的感受,与人相处时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尊重他人的感受,不要伤害到他人;当孩子能够正确处理矛盾而不是依赖于“告状”时,家长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四、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一些决策过程,如家务分配、活动安排等,让孩子有参与感,并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孩子因为感到被忽视而选择“告状”的情况。
五、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家长应为孩子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帮助孩子明确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并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让孩子明白对错的标准,教会孩子明辨是非;同时,家长也要明确告诉孩子“告状”并不是最佳方法,鼓励孩子尝试其他方法解决问题。
六、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家长的行为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因此,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学习和模仿的好榜样,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家长平时要多给孩子展示积极、健康的沟通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可以与孩子分享自己在处理矛盾时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式,让孩子看到如何以成熟、理性的方式应对挑战,帮助孩子今后更好地应对类似问题,从而减少“告状”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