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分辨率:102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揭阳新闻网
新闻报料:8276111 广告联系:8210420
 相关新闻
·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
·习近平在巴西媒体发表…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拓展…
·前10个月我市外贸进…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
·共叙乡情乡谊 共创…
·怎样理解制定乡镇(街…
·深化交流合作 促进…
·我市气温下降 海上…
·全力保障旅客平安出行
·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党…
·为“五老”和青少年提…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
·全国首款政策性竹笋种…
·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 …
·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
·智慧 绿色 深蓝
·俄气断供奥地利 欧…
·专家提醒做好早期预防
·前10个月中巴双边贸…
·第十五届中国航展落幕
·2024世界青年科学…
·趣味运动 快乐健身
·国产医药工业开启创新…
·风格迥异 各领风骚
·新手买车,要注意什么…
·中国燃油汽车行业用户…
·四款车型获国内首批汽…
·揭阳建行私人银行及部…
·古书院的源流与现代发…
·第一部分 陶瓷器⑧
·“合厝人意便是好工夫…
·崇光岩游记
·秋季的思念
·听茶
·诗 歌
·今生难断母子缘
·以法服务“百千万工程…
首页揭阳日报PDF版
古书院的源流与现代发展的方向
——揭阳古书院考察与思考

时间:2024/11/18

  具有两千多年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城揭阳,得名于中国古代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是闽南一带见于史乘最早的中央集权的管辖区之一,也是潮汕、兴梅一带最早的建制区。据《潮汕百科全书》记载,潮汕在远古时属南交之地,两千多年前属于扬州南部的荒僻地带。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平定南越,设立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在南海郡的揭阳岭设置戍所。秦末陈胜、吴广起义,赵佗占据这里,拥兵自立为王,设揭阳令于此。从此这里才有政权建制。汉武帝元鼎六年(前 111)平定南越,设置揭阳县,属南海郡。南交荒僻之地开始有直属中原王朝的政权建制。这时的揭阳县疆域包括现在的潮汕地区、梅州市和福建一部分。南宋绍兴二年(1132)撤销揭阳建制并入海阳。

  南宋绍兴三年(1133)进士、官承务郎的孙乙,绍兴八年(1138)授为县令,复建揭阳县。绍兴十年(1140)割海阳县境三乡正式置揭阳县,孙乙经勘察,择玉窖村即今榕城为县治。开荆劈榛,疏通道路,建造县衙,兴建南方最大的孔庙,启智民众,为揭阳延揽人才、开科取士,教化民众、设社学、馆学,为后来揭阳兴建书院奠下深厚的基础 .故此,揭阳在历史上被称为“海滨邹鲁”。

  □孙锐卿

  层见迭出的古书院:珠辉玉映

  据有关文献记载,揭阳在900多年的科举史中,一共产生了96名进士(武进士不计),培养古代的学士根植揭阳众多书院。据彭妙艳先生《揭阳书院:创“多士天下都”人文高地》一文介绍,“揭阳最早的书院,是明代嘉靖六年(1527)龙溪进士薛侃在内桑浦中离山创办的中离书院和崇祯二年(1629)知县冯元彪创办的文起书院”。

  清乾隆以后,揭阳的书院建设,随着经济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遍布于县城与各乡都。有建于棉湖的鸿溪书院,建于榕城的榕城书院(后改榕江书院),建于榕城的近圣书院,建于琅山的蓝田书院,建于梅冈山的梅冈书院,建于棉湖的兴道书院,建于宝峰山的宝峰书院,建于邹堂山的神山书院等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号称揭阳四大古书院的蓝田书院、宝峰书院、榕江书院、梅冈书院。四大书院的创建,承上启下传扬文化,教育民众,支撑起揭阳“海滨邹鲁”的盛誉,为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蓝田书院占地只有16亩。前身是蓝田书庄,于公元 1149 年由宋兵部侍中郑国翰(揭阳蓝田人)创办,至今已有 875 年的历史。乾隆二十八年(1763),蓝田书庄迁建于新亨琅山东簏,更名为“蓝田书院”。据蓝田中学校史介绍,蓝田书院是当时蓝田都最高学府,地方乡绅贤达非常重视书院的发展,聘请了众多名流教师,吸引了周边磐溪都、渔湖都、榕城等地童生前来就读,辉煌一时。蓝田书院先后走出了清朝军事家、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人物丁日昌;中国生理科学奠基人之一的蔡翘;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博士,曾任原美国总统尼克松办公室主任的邢平;黄绍金少将、陈元华少将以及旅美著名美术家谢晓泽、著名书法家倪宽等校友。如今“蓝田书院”浮雕匾额四字古朴典雅,为清朝丁日昌所题写,苍劲刚遒匾额记载书院沧桑的岁月,留下一段可供人们记忆的底片。

  宝峰书院创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揭阳县东部的最高学府。雍正七年登岗贡生黄鼎辅、陈焜耀等捐银 700 余两兴办桃山义学,并置谷30余石作为学生求学费用。据清版《揭阳县志》记载,同治十三年乡人廪生谢炼、陈宝等以义学无房舍,他俩与乡人共商兴学,博得府、县资助,筹措资金修建“宝峰书院”。宝峰书院创办后,桃山都、地美都各乡少年在乡间私塾读完初小后,能够读高小的便到宝峰书院就学。1939年,宝峰书院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后来更名为揭东县新华中学。

  梅冈书院是1755年揭阳知县贺朝冕重修于梅冈山之南麓,历经几年的建设,颇具规模。乾隆二十四年,时任知县刘业勤拨梅冈都莲花埔(今揭东区云路镇)官荒湖下田100余亩田租作办学经费(古称膏火钱)。该书院人才辈出,岭南第一名臣翁万达、直隶总督郑大进都出自于此。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书院日趋冷落,最终停办。

  榕江书院,在榕城城西魁元坊,北濒榕江北河,即今揭阳市榕城区北环城路中段,现为广东省重点中学揭阳第一中学老校区一带。

  一卷清代揭阳县令刘业勤的《榕江书院记》,详细记载了榕江书院建设的来龙去脉,建设规模跃然字里行间。榕江书院创建于清乾隆八年十月二十二日(公元1743年12月7日),由知县张熏购买贡生许之翰的别墅地6.9亩及房屋18间,经改建而成。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县刘业勤在院后空埕建奎光楼,有上下厅房14间及两旁房屋6间,乾隆四十一年(1776),刘业勤再买书院相邻民房扩建院舍,增辟射圃,增设武院部,于是榕江书院有文武两部。全书院占地面积1058方丈,扩建共花白银1.3万两,建有房舍155间,膳厅1座,方池榭亭多处。书院风景雅致,有“奎楼揽胜”“蓬岛听泉”“曙院书声”“芳庭挹翠”“嘉树庭云”“榭亭竹韵”“方池鳞跃”“曲沼荷香”八景。清代直隶总督、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郑大进从京城挥笔直书《榕江书院记》传回家乡揭阳,“今之书院,古乡学也。我国家文教诞敷,无间海澨。余嘉侯之能仰承天子德意,助田育士,绍媺前休。因作此邮归,用纪侯甘棠之树”。

  榕江书院扩建后,成为揭阳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书院。书院名师汇聚,为莘莘学子授教解惑。书院诲人不倦的精神传承一代一代榕江书院人,其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与历史贡献,铭刻青史。如今的揭阳一中新校区,是2004年征地163.3亩兴建而成的,成为揭阳教育的新地标。

  古书院的延续:积厚流光

  书院作为讲学、习礼、藏书之地。中国古代书院肇创于唐,繁盛于宋元,历明清而不衰,赓续千年之久。在上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书院文化内涵积淀深厚,形成了以务实、尚德、致用为特点,因其流光繁影,故能薪火相传。揭阳县的古书院随流逝的时光记载史册,而且源远流长地影响着揭阳的教育。清末民国初期,揭阳涌现众多书庄、书斋、私塾、乡学,延师执教,以尚学之风培养人才。揭阳县榕城,最有名的三大书庄:“在湄书庄”“惠迪书庄”“绕绿书庄”。

  书庄临水而筑,景美人秀,是莘莘学子求学的好去处。“在湄书庄”位于榕城东门后溪墘,由东门莲花心郭和甫先生建于清末。书庄傍于马山滘东侧的内城壕,水岸相接,占地半亩的书庄雅致小巧,布局新意。书庄里有假山、亭台楼阁、鱼池、盆景、月亭、石凳、石榻。主人植树栽花,红棉、芭蕉、虬松俱备,苗木花卉四季如春。又窗临城河,流水潺潺,辟小门通城壕以垂钓,郭和甫先生治学严谨,学生有四五十人。学子临水求学,真有“灼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的韵味。

  “惠迪书庄”位于西门赖蔡宫陈厝池巷七十号,是许姓人家的家祠,书庄坐北朝南,前面是孙厝,也就是著名画家十万山人孙星阁的故里。孙厝前面是王厝池。书庄有两个厢房一个厅,厅前是天井,天井植有荔枝,小小盆景点缀书庄。书庄后面有一戏台,专供拜神演戏之用。惠迪书庄小巧玲珑,近水而居,独具岭南水乡私塾的特色,也是三大书庄唯一遗址犹存的书庄。

  “绕绿书庄”是祜记祠堂的书斋。据史书记载,约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间,地依城东,前溪后池,园夹水中,像舟楫悬于浮河,初名“仿鱼舟屋”,专供弟子读书。清末,随着读书人数增加,依水筑屋,置回廊、角亭、小桥、菱溏、药圃,茅舍小景,植四时花木,柳绕碧波,绿草茵茵。园林书院,胜景怡然。因书法家何绍基莅临书庄,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诗句“一水护田将绕绿,两山排闼送青来”为联赠送主人,于是,主人乃将“仿鱼舟屋”改为“绕绿书庄”。“绕绿书庄”窗明几净,夏凉冬暖,是读书的好地方。此书庄办学时间最长,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是城北小学高小的办学地方,培养的学生最多。“绕绿书庄”历经沧桑,领略榕城不同时期的教育风韵。古城临水书庄为地方人才的培育在揭阳教育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而汇园林书院于一体的书庄必将融入岭南水城胜景,万世流芳。

  经济的发展让人流集聚县城,从乡村到县城做生意的殷实大户,建祠堂、建大屋,为方便儿孙就近求学,纷纷办书斋、私塾。在榕城与孔庙一街之隔的八音树下,沿禁城脚的内城河一带,不足几百米的河流两岸,从现有残墙断壁中可窥见大小学校、书庄、书斋六家。

  三不亦斋书斋。清代陈绵盛是经营麻苎夏布的商家,从乡下来到县城,在八音树下建一座大屋,是潮汕的“四点金”建筑。大屋坐北朝南,西面是清澈的内城河,前面是一个水池。随着陈氏族人人口增多,光绪举人、曾任吉林候补知县的陈祺年,民国初期任揭阳县临时参议会议长。听说是陈绵盛后人,他在民国初期辟大屋后宅四间房子为书斋,取名三不亦斋,并配上一个天井,天井种上花木,还有假山,是一处优美的学习园地。陈祺年在此招学生,办学校,为族人与周围百姓办了一件好事。如今学校保存完好,现为民居。

  顺着禁城脚下内城河从八音树下转入禁城50米左右,是1915年创办的“揭阳第一女子小学”。这所学校办学时间较长,又是新兴学校,好多追求自由、平等的女孩子喜欢到这里上学。革命先烈彭湃的夫人许玉罄,就是在这所学校走出家门的新女性。许玉罄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东江地区妇女运动的杰出领导人。如今学校大门变成围墙,只剩下两根柱子,记载着当时闻名遐迩的女子小学,依稀可看到风华正茂的新女性渴望平等、自由的英姿。

  在揭阳第一女子小学斜对面,沿着内城河水流不到20米,有一棵近百年的大树,覆盖着一座院子,这座院子就是杨财合书斋。尽管目前这座破烂不堪的院子堆满垃圾杂物,透过这些残破的墙壁和少有的屋角,仿佛可看到当年学子在此求学的境况。

  近韩居私塾离杨财合书斋几十米。据《揭阳县志》记载,登岗苏坑人氏林国栋“年十三由桃都迁居榕城,与季弟(林国才)捐置祠田建塾延师,一时老师宿儒皆乐从之,尤敬仰韩公祠。移家近,见祠前荒芜满目,捐资筑治之”。据访问林国栋后人林敬茂老师(80岁),林国栋在清乾隆做木屐起家。在此择地建两座“下山虎”,让子孙就近读书。在巷尾建近韩居书斋,书斋有三间,坐东朝西,前面临溪;在书斋前面的空地建南北厅,又在空地建一个亭子,周围种上芒果、龙眼,临溪围上栏杆。书斋一直办到民国时期,由林国栋的孙子林树棠接着办。如今的近韩居书斋只剩下一个门楼,门楼“近韩居”三个斑驳的大字留下先人重视教育的痕迹,诉说着子孙接受知识的乐趣,期望韩夫子的学问代代相传。

  谢氏书斋。禁城脚的内城河,朝西流向谢义和。清光绪时,炮台桃山谢氏六兄弟在禁城脚下择地建大屋谢义和“四点金”,为方便族人孩子就近入学,在文林第的东面近河建一座书斋。如今从书斋紧闭的大门可以看到书斋保护完好。交通方便的谢氏书斋是一处环境优、安怡恬静的好地方。顺着河流在谢氏书斋不足50米处是谢氏宗祠。谢氏宗祠前面是一个大池,在池的西南面建一座书庄叫梦草书庄,共有11间教室。书庄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池水中,融入倒影的绿树,一阵微风掠过水面,嫣然像一幅油画。朗朗的读书声和着枝头小鸟的轻唱,是一曲底音的交响乐。这水乡的学校,可以媲美江南水乡书斋。如今书庄已荡然无存,书庄故地是一座民居。

  纵观揭阳书院沉淀的文化情愫浩如烟海,在清代、民国初期,凡是筹建大屋的先贤,在筹建之时就想到建学校,为子孙后代造福,可见揭阳先民十分重视教育。因此,在岭南的教育史上,揭阳县的书院历史作用不容忽视。

  书院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揭阳书院是岭南书院的一部分,同样是承载主流文化的载体,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岭南文化教育、人文积淀、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岭南书院建设工作列入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并制定了《打造岭南书院工作方案》,同年8月,广东启动第一批10个岭南书院建设。经过两年多实践探索,明确了岭南书院的定位是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文脉传承的重要高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新人培育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岭南书院在弘扬历史文化、赓续城市文脉、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岭南书院建设高质量发展,使书院成为文化客厅、文化高地、文化传播平台,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各地纷纷申报筹建岭南书院,书院建设如沐春雨。2024年4月23日,揭阳岭南书院(东湖书院)揭牌成立。揭阳岭南书院(东湖书院)占地面积 2000 多平方米,藏书超6000册。揭阳岭南书院立足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突出立德树人、传道授业,以传承古城文脉、弘扬贤德文化、推广全民阅读、创新本地民俗、做实志愿服务为主要任务,为社区群众增添一处学习空间,让新时代的老百姓生活提质。承载着新时代使命的揭阳岭南书院(东湖书院),给人们带来层次更丰富、功能更齐全的文化体验,也为古书院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借鉴。

  由此想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岭南各地孔庙可以恢复学馆、书院,进行活化利用,诸如举行小学生入学开笔礼,请名师为孩子开笔,让孩子从小接受中国文化传统。加强孔庙书院儒家文化的旅游氛围的营造,创意策划出不同的儒家文化旅游主题,每月或每季度一更新,努力开辟现代人感受、参与书院文化旅游的新视角,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由此想到,各地举办的老年大学,可以吸收古书院“务实、尚德、致用为特点”的办学模式。老年大学不是学历教育,更多的是以生活、娱乐为主,比如插花、舞蹈、茶道、书法等颐养性情的学习。

  由此想到,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散落在社区小巷的古书斋、小书院、私塾虽然残墙断壁,倘若能修葺一新,成为方便社区老者活动与学习的新文化阵地,也是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的举措。

  探讨岭南区域书院的历史与现代价值,以及其在推动人文湾区建设中的实践与作用,促进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须结合各地的历史、现状及经济实力,形成各地切实可行的传承方式,让岭南书院的人文精神发扬光大,成为推进岭南经济及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

首页 | 报社简介 | 揭阳日报通讯 | 网上投稿 | 新闻记者查验 | 教育周刊

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203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CN44-0033 备案号:粤ICP备09091489号   揭阳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