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唐旭东表示,冬令进补应该遵循三个大的原则:一是因人而异,二是因时制宜,三是适度进补。
首先,因人而异。就是人和人的体质是不同的,表现出中医讲的“虚”,或者是脏腑功能的低下,也有差别,因此在补益方法上应该有所区别。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人的虚证分为气虚、阴虚、血虚、阳虚。
气虚体质的人动一动就气短,懒得说话,没有什么力气;阳虚的人在这个基础上还有怕冷、四肢不温,手和脚都是凉的,夜里经常起夜或者大便稀溏的表现。气虚阳虚的人,在使用的食材上,可以用羊肉、鹿肉、鸡肉,偏温一些的食材。如果是气虚,可加一些人参、黄芪、党参补气的药物,要是阳虚可以加生姜、干姜、肉桂等温阳的药物一起煮。
阴虚的人容易出现眼干、嘴巴干、大便干,甚至是潮热盗汗;血虚的人经常表现为面色无华,特别是贫血的人,血色素低一点的人,女性月经量多的人也会出现头晕心慌。在食材上可以选一些温和甘平的食材,比如老鳖、老鸭、鱼等,放一些补阴的药物,比如百合、麦冬、银耳,或补血的药物,如当归、熟地、大枣等,一起烹煮。
其次,因时制宜。冬季天气比较寒冷,一般都会考虑一些补气补阳的药物,给大家推荐汉代张仲景的一张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用当归补血养血,生姜温中散寒,中医认为羊肉有补益脾肾的作用,如果在当归生姜羊肉汤里面加点黄芪或者人参,补气的作用就会强一些。如果考虑到年纪大了,也有肝肾亏虚,可加点枸杞子、红枣,在冬季每天煮汤喝一喝是非常好的。
此外,在冬季的时候缺少运动,高热量的肉食明显增多,也会容易产生食积,或者带来内热。可以多吃一点白萝卜,中医认为白萝卜是辛、甘、凉,可以降气消食,清化导滞。
再次,进补要适度、要平衡。比如,一天吃十几克的人参一定会产生副反应,这是不可取的。要缓慢地进补,以扶机体的正气,结合锻炼、饮食调整就会很好地改善体质。
另外,补益的程度也要适度,补益过多就会带来上火,甚至滋腻的滋补药可以带来消化不良。综 合 |